肝癌肿瘤标志物
肝癌是一种致命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癌症排行榜上居高不下,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肝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到了晚期,肝痛、乏力、消瘦、黄疸和腹水等症状会相继出现。对于这种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以及中药结合疗法。预防肝癌的工作同样重要,坚持“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于肝癌的血清标记物诊断,甲胎蛋白(AFP)是最具诊断意义的指标之一。AFP是早期诊断肝癌的可靠指标,许多亚临床肝癌患者正是通过AFP的检测发现小肝癌的。AFP的诊断标准为国内标准AFP大于500μg/L持续4周或AFP在200-500μg/L持续8周,排除其他引起AFP增高的因素后,结合影像定位检查,可作出肝癌的诊断。连续两个月以上检查AFP三次以上,其含量在50-200μg/L之间,称为AFP低浓度持续阳性,这也是肝癌的一个重要预警信号。
除了AFP,变异的碱性磷酸酶和γ-谷胺酰转肽酶(γ-GT)同功酶也被用于肝癌的诊断。这些指标在成人肝脏中的活性相对较低,但在肝癌细胞中则会显著升高。这些酶的胚胎活性在肝癌细胞中得以恢复,并且可以在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
血清检测是确定肝癌并获取详细病理分期的重要途径。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是AFP。AFP是当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由于一些良性肝病和消化道癌症也可能导致AFP升高,因此必须结合临床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肝癌,临床上常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单克隆抗体酶免疫(EIA)快速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AFP含量。对于肝细胞癌患者,AFP增高的比例占70-90%。通常,AFP的浓度与肿瘤大小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在一些情况下,病理分化接近正常肝细胞或分化程度极低的肝癌患者,AFP的水平可能较低或无法测出。
我国特别重视中等和低浓度AFP增高的动态观察。对于AFP低浓度的患者,常常需要结合影像诊断技术进行随访,这有助于及早确立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肝癌常常发生在慢性活性肝病的基础上,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加以鉴别。一些良性肝病如慢性肝炎和肝炎后硬化也可能导致AFP升高,这种情况下AFP的升高通常是暂时的,随着病情的好转,AFP水平会逐渐下降。当提及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癌时,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其潜在的风险。有时,良好的肝病活动也可能呈现动态变化,如反复波动或持续低浓度。这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平稳的肝病进程中,也不能忽视肝癌早期存在的可能性。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一个显著趋势是血清AFP阴性的病例逐渐增多。寻找更为特异、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成为了迫切的需求。研究者们正在积极寻找癌胚特性的同工酶及其异质体,以及特异亚组成成分等新的标志物。
针对肝癌的诊断,有多种新的标志物展现出了较高的价值:
1. r-GT同工酶(GGTⅡ):通过聚丙烯酰胺梯度电泳分离法,可以显示出多个条带,其中Ⅰ′、Ⅱ、Ⅱ′带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条带。即使在AFP阴性的情况下,此酶的阳性率也达到了72.7%。
2. 甲胎蛋白异质体(Fuc AFP):通过扁豆凝集素亲和交叉免疫自显影法检测,其诊断价值较高。其中LCA非结合型(AFP-N-L)是主要的异质体形式,其阳性率超过86%,但在非癌肝病患者中其含量较高。
3. 异常凝血酶原:肝癌细胞微粒体内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体系的障碍导致异常凝血酶原的合成。异常凝血酶原的合成和释放功能反映了肝癌细胞的特性。其阳性率在肝癌中超过69%,尤其是在AFP低浓度或阴性的情况下。
还有血清岩藻糖苷酶(AFu)、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同工铁蛋白(AIF)、α-抗胰蛋白酶(AAT)以及醛缩酶同工酶A(ALD-A)等也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标志物的阳性率在肝癌中均较高,而在非癌肝病或良性肝肿瘤中则较低。这些新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开发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标志物可能会成为未来肝癌诊断的重要工具。这样的进步对于提高肝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肝癌的认识和诊断手段将不断更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