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乱抓“救命稻草”!癌症免疫治疗前先测生物标记
我们时常听闻“癌症如虎”,而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癌症患者人数将从2012年的1万激增至近1900万,到2035年更是可能突破2万,短短二十年间将增加近五成。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医学专家们正积极投身于癌症治疗的研究之中,其中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尤为令人振奋。如果癌症患者能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那么他们将迎来生命的曙光。
癌症免疫疗法,这一看似神秘的医疗技术,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香港临床肿瘤科专家徐成之医生为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免疫治疗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William Coley博士发现部分患者的肿瘤出现了炎症和免疫反应。直到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获批应用,才使大众开始关注到这一疗法。特别是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成功应用,更是为癌症患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所谓的“细胞免疫治疗”,就是通过体外方式增强体内原有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强大到可以消灭肿瘤细胞。这一过程分为四步:癌细胞释放抗原被树突细胞捕捉;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结中的初始T细胞;被激活的T细胞移至肿瘤;T细胞释放溶解细胞的酵素诱导细胞,从而消灭癌细胞。这一疗法被誉为癌症治疗的希望之星。在2000年的“国际肿瘤生物治疗及基因治疗年会”上,专家们明确指出:生物免疫治疗是目前最有希望消灭癌细胞的治疗手段,21世纪将是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的世纪。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疗法并不适合所有的癌症患者。徐成之医生强调,免疫疗法应给予合适的患者,不能滥用。目前,获美国FDA批准的免疫疗法主要适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白血病、肾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种癌症。
那么,如何确定癌症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免疫疗法呢?这就需要依靠生物标记检测了。在接受免疫治疗前,患者需进行生物标记检测,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存活率。
研究显示,对于未接受过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PD-L1生物标记表达较高(≥50%),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癌症复发机会可减少50%。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近45%的患者出现肿瘤缩小,而接受化疗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仅为28%。
香港医学分子遗传学专家黄利宝博士指出,生物标记检测的样本通常是有限的。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L1 22C3检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对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的反应。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肺癌肿瘤患者组织样本中的PD-L1表达,以评估其强度。样本组化染色越深,PD-L1生物标记的表达越强。
虽然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给部分癌症患者带来了曙光,但患者们仍需理性对待。免疫疗法虽然相对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毒性较小,但仍存在副作用,如肝脏毒性、肾毒性、肺炎、口腔黏膜炎等。免疫治疗需要长期进行,费用较高。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时,咨询具有经验的医生是十分重要的。
癌症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这种治疗。患者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迎接生活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