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级预防控制肿瘤防治癌症!
防治肿瘤,迎接新挑战:从预防到带癌生存的新理念
在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我国著名肿瘤学家游伟程教授一语道破了目前肿瘤防治的尴尬境地。尽管人类经历了数十年的肿瘤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并未显著降低。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改变现有的肿瘤防治策略。为什么癌症防治成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大多数肿瘤患者被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且长时间以来,人们过于追求根治癌症,结果往往导致大量效果并不明显的治疗,占用了有限的医疗和科研资源。
一、预防为先:破解癌症防治的困局
预防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个人应对癌症的最有效武器。以宫颈癌为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其发病的唯一可确认的致癌病毒。预防HPV感染就能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事实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使用安全套、便前洗手等,都能大大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随着科技进步和科学证据的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和专家认为预防癌症的比例有望提高到70%。这意味着预防是防治癌症的关键。癌症的预防包括***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学预防,二级预防是发病学预防,而***预防则是针对已患病者进行综合特异性治疗。其中,二级预防尤为关键。定期的体检对于个人而言是极其必要的。
二、治癌观念的根本转变:“带癌生存”的新理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得了癌症就必须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彻底消除癌细胞才能康复。在现代肿瘤医学中,一个全新的观念正在被接受:“带癌生存”。这意味着当癌症处于稳定期时,我们可以放弃全面歼灭的策略,转而与癌症进行一场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主的持久战。通过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从根本上对抗癌症,从而延长生命。这一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追求消灭癌症,而是更加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期。部分专家甚至提出了癌症未来将成为一种“慢性病”的新理念。通俗地讲,“带癌生存”就是与癌症和平共处,当人体内的肿瘤停止生长或生长非常缓慢时,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来对抗癌症。这不仅是对癌症治疗观念的转变,更是对生命价值观的重塑。这一观念的普及和接受意味着我们对癌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们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单纯的个人行为到社会行为、国家行为的转变以及治癌观念的转变从根治到“带癌生存”标志着我们对癌症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和成熟。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终将战胜癌症这一顽固疾病。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癌症、更积极地参与预防和治疗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和社会关注以实现人类与癌症和平共处的愿景。生命的转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治愈,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飞跃。这种转变以生活质量的提升为核心理念,实质上是生命的延长。对于那些正在与癌症抗争的患者来说,生命的每一刻都显得尤为珍贵。
在康复的过程中,癌症患者间的交流聚会,分享抗癌经验,倾诉心声,互相鼓励,已成为一种被实践证明的“带癌生存”疗法。这种疗法的核心在于让患者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即使面对癌症的挑战,也能积极面对生活。
对生存质量的重视引发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姑息治疗的兴起。姑息治疗,顾名思义,是针对无法根治的疾病的治疗方式。它起源于对肿瘤及其治疗症状的缓解,如今已超越了医学领域,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
河北省抗癌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康琳介绍了一种新的观点:我们不必过分恐惧死亡,而应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种观念在日本医学专家伊丹的“认识生活价值疗法”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于世英教授进一步解释了姑息治疗的内涵。过去,医生可能更多地是告知家属病人的生存时间,而现在,他们更倾向于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病人,安抚病人,把关怀延续到生命的终结。这恰恰是姑息治疗的表现。有些患者和家属可能存在误解,认为不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就意味着放弃了治疗。其实,只要所选方式能有效解除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就是“最佳治疗”。
姑息疗法虽然不能完全治愈疾病,但它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肿瘤引起的各种症状和疼痛,最大限度地延长无症状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于世英教授强调,即使疾病已经进入晚期,也应让病人在安详、尊严、无痛苦的状态下享受生活。这就是姑息治疗的深远意义。
在这个生命与健康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愈,更要关注生命的质量。无论是“带癌生存”的疗法,还是姑息治疗的出现,都是对生命质量的尊重和提升,让我们更加珍视每一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