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之抗凝策略
深入了解房颤与抗凝策略
当我们谈论房颤,我们在谈论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正常节律出现紊乱,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面对这样的状况,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类型的房颤及其相应的抗凝策略。
一、瓣膜性房颤
对于伴随房颤的病人,长期接受抗凝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栓塞的发生,栓塞发生率可降低50%。抗凝药物的选择,华法林被强烈推荐。其抗凝效果需维持在INR(国际标准化比值)2.0至3.0之间。若发生血栓栓塞,应将INR目标值稍作调整,升高至2.5至3.5之间,并辅以阿司匹林,每日80至160毫克。
二、非瓣膜性房颤
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没有瓣膜病的房颤。尽管这类病人发生脑或其他栓塞的几率每年约为5%,但他们依然是预防栓塞的重点人群。根据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他们被分为高、中、低三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大于75岁和左室功能减低。抗凝治疗可以使栓塞和死亡率下降,其中,抗凝可使栓塞发生率下降68%,死亡率降低33%。对于高危患者,同样推荐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维持INR2.0至3.0之间。如治疗期间发生栓塞事件,需加强抗凝强度,并加用阿司匹林。
三、房颤律
无论是药物还是电复律,房颤患者都有可能引起全身血栓栓塞。房颤超过48小时的患者,在复律前都应接受抗凝治疗。在治疗前,需经详细检查。若发现左心房或左心耳有血栓,绝对不能进行复律。应继续采用华法林抗凝,维持INR2.0至3.0之间。复律后,至少需继续抗凝治疗一个月。
总结,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是降低栓塞风险的关键。华法林作为主要的抗凝药物,其使用剂量和调整的INR值范围对于达到最佳抗凝效果至关重要。对于不同类型的房颤和不同的病情阶段,抗凝策略也有所不同。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紧密沟通和合作是确保有效治疗的关键。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我们才能帮助房颤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