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详解
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的慢性骨科疾病,并非每个人都会罹患。它的发生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涉及到年龄、性别、种族以及其他特定人群。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以便我们提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从年龄层面来看,中老年人群是骨质疏松的易发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行动变得迟缓,运动缺乏。饮食减少,钙磷摄入量降低,蛋白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影响钙质的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在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岁以后开始下降,而女性在绝经期以后的骨量丢失远远高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制造骨基质,如果雌激素水平下降,成骨细胞的活性就会降低,骨形成减少。绝经后的妇女如合并甲亢,其骨质疏松的出现会较早且较为严重。
在种族方面,白人患骨质疏松的几率高于黑人。专家调查发现,在骨密度方面,黑人的BMD积分远远高于白人。即便在校正了BMD、体重和其他共变量后,白人患上骨质疏松、骨折等问题的几率也远大于黑人。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还有一些特定的人群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者、严重缺钙者,他们可能引发并加重骨质疏松。维生素C缺乏、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也会使骨基质合成减少,容易形成骨质疏松。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如长期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等,也会导致人体缺钙,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我们应该重视以上易发人群的特点,提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保持合理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磷、蛋白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加强运动锻炼,提高骨密度,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特定人群,如绝经后妇女、甲亢患者等,还需特别注意,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