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为学生访谈录走俏校园
昨日,黎女士致电本报,忧虑地表示她的十六岁儿子正在阅读一本内容较为敏感的书《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她观察到儿子对这本书的阅读习惯异常,时常躲在房间内或卫生间里阅读,让她不禁产生疑虑。她表示,尽管知道儿子的行为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但作为母亲,她担心这本书可能包含不适宜青少年阅读的内容。她向记者反映,她的儿子是城中心一所职业中学的学生,平时表现良好,喜欢篮球和小人书。这次阅读这本书的行为让她感到困惑和不安。
在接到黎女士的反映后,记者展开调查。这本名为《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的访谈书目前在成都市内已经基本脱销。据初步了解,书中通过对十三位涉足性行为的中学时代的学生的访谈,揭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观点。这些学生的行为模式显示,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他们对学校和家庭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甚至有些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性行为一无所知。这一现实引发了记者对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此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关注。
记者在西南书城、盐市口四川图书市场以及成都市布克购书中心进行了走访调查。虽然这本书曾经一度被忽略,但近期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脱销。《玫瑰》这本书在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之间引起了热议。部分家长如刘女士认为书中的内容很现实,她们选择购买这本书与女儿共同学习性教育知识。也有家长如雷先生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性教育应该通过家庭和学校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学校方面,成都市三中德语处副主任翁海俊表示听说过这本书但并未详细阅读。她认为学校已经重视生理卫生教育,并会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性健康教育这一块,翁老师认为老师需要进行科学疏导,不能单纯地进行限制和堵塞。她表示自己会购买并阅读这本书后,再决定是否允许学生看这本书。
记者还联系到该书第一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他提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引起大家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视和反思。他表示目前我国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严重滞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性状况了解不足。《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旨在揭示现实并引发思考,希望能改变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性教育问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和思考。成都商报专访:揭示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成都商报:请您介绍一下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孙:这本书的诞生可谓历经波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公开分享自己的私密经历。最终,我们借助中学生朋友的帮助,经过他们的引荐和转告,才得以接触到这些真实的案例。整个准备和采访的过程大约用了15个月的时间,可谓是非常辛苦。
成都商报:书中的13位学生有哪些特殊的代表意义?
孙:这本书主要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分析,不具有广泛的统计意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这些案例具有代表意义。我们想要强调的是,这些案例都是绝对真实存在的。在我们了解的情况中,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他们对现有的性教育方式极为不满,对学校和家庭提供的性教育评价普遍偏低。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在初次性行为发生时,几乎不会使用避孕套等保护措施。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我们需要正视并寻找解决办法。
成都商报:那么这本书目前的销售情况如何呢?
孙:非常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销售情况非常好。截止到现在,销量已经快接近10万册了。这个结果说明,社会大众对这个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也显示出人们愿意正视并了解这个问题。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籍,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我们希望借助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