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再障”几率高
高危因素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种种诱因
曾经,人们谈及“重型再障”,仿佛是在谈论一个难以攻克的绝症。幸运的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这一观念已经逐渐改变。今天,让我们一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高危因素,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直接诱因:药物、化学物质与放射线
在众多高危因素中,药物滥用尤为突出。尤其是氯霉素类抗生素,堪称是药物引发再障的“罪魁祸首”。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如苯等,同样会给带来致命伤害。长期超量接受放射线照射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就像那位湖南的出租车司机,曾经的感染与现今的重型再障之间,或许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深藏不露的杀手:造血微环境异常
人体的,如同血细胞的“工厂”。造血干细胞在这里增殖、分化,发育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某些致病因子如化学毒物、物理射线、病毒感染等,可能悄悄破坏这一“工厂”的造血微环境,导致造血功能衰退,从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不容忽视的关联:病毒性肝炎与再障
在诸多因素中,病毒性肝炎与再障的关系尤为紧密。肝炎病毒不仅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还可能引发基因突变,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破坏微循环。长期接触农药、化肥的农民,以及从事染料、油漆、胶水等工作的工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四、生活中的隐形陷阱:放射线与磁污染
生活中的一些隐形陷阱同样不容忽视。长期超量接受放射线照射,如遭遇放射源事故,可能导致再障。在高度磁污染的电子加工厂工作的工人也需特别注意防护电离辐射。
五、再障并非绝症:积极治疗是关键
虽然再障可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但并非无法治愈。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主要包括贫血、感染、出血等,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贫血的征兆多样,可能表现为软弱无力、头晕目眩、心慌气促、食欲不振,以及面色苍白等。而出血症状则多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点、青紫,甚至鼻腔和牙龈也会出血,月经量异常增多等。感染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回首10多年前,“重型再障”曾被视为绝症,死亡率极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40岁以内的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良好并找到适合的造血干细胞供者,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这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见效迅速。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而年龄的界限并非绝对,有的患者在年龄较大时仍能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良好效果。
毛平专家指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今治疗重型再障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移植预处理方案通常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全身放疗来清除患者,环磷酰胺的用量极高。新的移植方法显著降低了用量,仅约为传统剂量的一半,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毒副作用。这一创新使得放化疗对机体的毒副反应降至最低,移植风险相应减少,并可能保全患者的生育功能。
那么,如何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呢?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能导致再障的化学物质和农药,如油漆、胶类、有机溶剂及杀虫剂等。家居装修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并保持空气流通。对于因工作需要必须接触这些有害物质的人群,必须严格执行保护措施。严禁滥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造血系统的药物。要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重视肝炎的防治,并避免近亲结婚,减少遗传易感性。
药物引起的再障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与药物剂量有关,药物达到一定剂量会引起抑制。第二种与药物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为药物的过敏反应。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氯霉素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抗结核药等。专家提醒,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避免自行购买和滥用药物。
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的健康问题,但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不断增多。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合理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体检,以维护自身健康。(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