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信任的社会里让人信任你?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一份关于社会心态的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度正在进一步下降。在当前的社交环境中,建立信任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正在加深并固化,这体现在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反映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隔阂。
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不信任的社会环境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呢?今天,魔鬼心理实验室带来了一项引人深思的心理实验来解答这个问题。你猜猜看,影响信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是眼神交流、语调和语速、肢体语言,还是那些微妙的面部表情?
美国电视剧《Lietome》中的主角莱曼博士有一双似乎能识破一切谎言的锐利眼睛。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识谎高手”吗?的研究发现,影响信任的最关键因素其实是外表。令人惊讶的是,专业人士在判断谎言方面的能力并没有超过普通人。
在这项有趣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邀请了100位大学生参与一项游戏,游戏的分数越高,奖金也就越丰厚。由于游戏存在作弊空间,一些学生在游戏中作弊并在随后的采访中撒谎。采访过程被全程录像,以便后续分析。
接着,实验进入第二部分。研究人员再邀请了60位大学生对前100位学生的外貌进行信任度评分。根据外貌和之前的游戏表现,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四组:匹配组(长相诚实且在游戏和采访中没有撒谎的人;长相不诚实且在游戏中作弊并在采访中撒谎的人)、非匹配组(长相诚实但在游戏中作弊并在采访中撒谎的人;长相不诚实但在游戏和采访中表现诚实的人)。
接下来是实验的关键部分。研究人员将上述录像给四组不同的人群观看:美国大学生、外国大学生、大学教授以及从事安全和情报工作的人员(均接受过识别谎言的训练)。观看后,他们需要根据录像内容判断谁在说真话,谁在说谎。
结果显示,对于匹配条件下的情况(即外貌与言行一致或不一致),专业人员的判断准确率较高。在非匹配条件下(即外貌与言行相悖),所有组的判断准确率都较低,甚至低于随机猜测的50%。这意味着即使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也难以通过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面对“长相诚实但说谎”的情况时,最有经验的专业情报人员对谎言的识别率仅为14%,意味着大部分专业人员会被一个人的外表所蒙蔽。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而深刻的真相: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外表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在面对外表与言行不一致的情况时,也难以准确判断真相。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人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仅仅依赖我们的直觉或偏见来做出判断。毕竟,在信任的问题上,“眼见不一定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