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孩子的“反抗”为独立
当孩子开始学会走路和说话,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表现出反抗的行为,这是心理学上称之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转折期,也被称为“反抗期”。这一阶段的反抗行为主要是因为成人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表现。适当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独立能力。
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的长期观察发现,成功者的共同特点不仅仅是智力,更是他们的个性品质,如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事实上,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还必须具备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幼儿的独立性表现较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的幼儿独立性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己穿衣服的比例在增加,但仍有一部分孩子到了6岁还不愿意自己穿衣服。一些显示孩子独立性的指标并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明显提高。这引发了专家们的担忧,他们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包办过多,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
当孩子进入两岁左右,他们的独立性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展现出最初的自我概念,并且会有强烈的独立意向。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能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与要点,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就可以避免过度依赖的形成或反抗的出现。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需要重视以下几点:要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性意向。当孩子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们会表现出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尊重孩子的人格,注意与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个长期且重要的过程。父母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支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环境、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功。培养儿童独立性的六大要点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独立的心,而独立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呢?从两岁开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驱动法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基于他们的兴趣,避免简单的命令和强迫,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我们知道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让孩子参与象征性的劳动时,应尽量将其游戏化,这样他们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长此以往,孩子们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记住,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
二、动作分解法
两岁的孩子虽然独立意识已经萌发,但由于各项能力的发展限制,他们还不能完全独立完成一些任务。这时,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水平来决定提供的帮助程度。例如,孩子刚开始独立进餐时可能不知道如何拿勺、如何往嘴里放,这时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主张,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虽然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三、语言指导法
生动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在给孩子做示范动作时,适当的语言讲解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父母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结合直观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四、持之以恒
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父母需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帮助孩子,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拥有独立性。
五、让孩子自由
除了上述方法外,让孩子自由也是培养其独立性的重要方式。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尝试新的事物,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六、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榜样。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独立、自主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
两岁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让我们从这个时候开始,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孩子,让他们逐步成为独立、自信的人。因为孩子的独立生活,就从两岁开始!
(实习编辑:林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