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热背后的社会心理
杜拉拉现象:职场文学的新纪元
在纷繁复杂的职场文学领域,杜拉拉的出现无疑为女性职场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杜拉拉升职记》问世以来,职场文学领域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场小说,如《驻京办主任》,一类是外企文学,如《圈子圈套》、《输赢》。这两类作品大多聚焦于男性视角,女性角色往往只是作为点缀存在。杜拉拉现象的出现,犹如一阵清风吹过都市白领的心间,让人们发现原来写给女性的职场小说也能如此引人入胜。
杜拉拉这个角色,就像红白机经典游戏《超级玛丽》中的水管工一样,虽无显赫背景,却充满斗志。她从一个小小的销售助理起步,历经八年外企职场生涯,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斗志,最终成长为专业干练的HR经理。她的经历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见识了职场的各种变迁,也历经了各种磨练。
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如同游戏中的角色一般单纯,好人坏人一目了然。杜拉拉的职场之路,也如同游戏中的冒险旅程,需要斗智斗勇,需要越级挑战。而其中的小心机、小算计也是相当抓人眼球。小说中穿插了大量HR工作的点滴细节,让读者有种读了就能用的畅快感。不少网友戏称这不是职场小说,而是HR工作的艺术表达。
杜拉拉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其职场上的奋斗与拼搏。她的精神代表了典型的中产阶级价值观: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这种精神拨动了无数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心弦。正如智联招聘网高级人力资源专家郝建所言:“杜拉拉精神是许多年轻人渴望成功的象征。”
成功学热的背后动因并不仅仅是像杜拉拉这样的成功故事所推动的。知名文化人梁文道曾多次感慨大陆机场书店所售书籍的品质问题。成功学书籍在机场书店的耀武扬威,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无论是西方传来的原版成功学,还是以传统国学新解的本土成功学,都在强调一种时代精神:只有成功才是真正的王道。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梁理文认为,成功学的全面发展与保险推销和直销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有关。这些领域的培训专家大多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向学员推荐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新时期里,中国人对财富的原始欲望和个性追求喷薄而出,成功学也因此生逢其时,登上了最合适的舞台。
成功学讲座往往是最热闹、最有表演效果的,但其中的门道却往往不真实。零点公司董事长袁岳接触过许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发现那些最愿意被人称为成功者的人往往是初尝胜果、尚未被时间证明其成功是否坚实可持续的。成功的真正秘诀并不在讲座中,而是在真实的做事之道中。与其沉迷于成功学讲座,不如尝试看各式各样的书、参加各式各样的行动、交各式各样的朋友。真正的成功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自我提升。对于追求成功的热情,两岸的年轻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台湾的年轻人更注重追求个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内地的年轻人则更倾向于追求财富和地位的累积。这种差异在《30》杂志的调查数据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无论是哪一方的年轻人,对于成功的渴望都是强烈的。
在这种背景下,成功学讲座应运而生,成为了众多年轻人追逐的目标。如果你决定去听取这样的讲座,我建议你调整心态,把它当做一场欣赏话剧和个人演唱会的机会,你可以是一个热情的观众,感受其中的激情和灵感,但不要把自己变成盲目的追随者。
毕竟,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如那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所说,“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独立的精神,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
谈到成功学,杜拉拉式成功学无疑是其中的一种代表。这种成功学更多地适用于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等都已非常成熟,每个员工都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光发亮。但对于广大中国式企业而言,这种规范可能并不完全适用。我们在学习杜拉拉式成功学的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杜拉拉的故事中,她通过不断报告工作进程的方法,成功地引起了老板的注意,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种既不冒犯老板,又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方式,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职场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上司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要保持谦逊和尊重。
追求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独立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