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的六个技巧
孩子犯错时,父母在批评与尊重之间如何找到平衡呢?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关键在于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这种平衡艺术对于父母来说十分重要。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四岁的儿子沉浸在玩具的乐趣中,到了吃饭时间仍不肯放手。经过一番劝解无效后,妈妈青琳决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不慎用玩具敲到了妈妈的头,引发了一个大包。青琳生气地教训了孩子一顿,但看着孩子哭泣的样子,她又陷入了矛盾:这样的批评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呢?
许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孩子犯错时,如何批评才能既起到教育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其实,批评不等于不尊重。管教是必要的,但孩子的自尊同样需要得到保护。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呢?教育专家宫老师指出,尊重与管教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并存的。只要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并根据其承受能力进行适度的批评,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批评的目的应该是公平教育。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出发点,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他们做错了什么。宫老师强调,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例如,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应该让他知道用玩具攻击别人是不对的行为。这样的批评是公平的,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有些批评方式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告诉孩子我们批评的重点是什么。就像青琳的例子一样,如果我们只是说“你真坏”,而没有指出具体的问题,就会将一件具体的事情扩大化,给孩子留下长远的负面影响。批评的方法应该是一事归一事的。我们只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做错了什么以及后果是什么,而不是为了伤害他们或者给他们贴上标签。除了掌握这一原则外,学会批评孩子并掌握相关的技巧也是父母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批评技巧:
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的选择。避免在清晨、吃饭和睡觉前批评孩子,因为这些时间段的批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情、食欲和睡眠。不要在公共场合或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孩子,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当孩子犯了错特别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时,父母往往会情绪激动。冷静的态度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找到解决方法。
在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释这样做有助于理解问题的真正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掌握这些技巧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除了掌握批评的原则外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也是做父母的重要课程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尊重与管教之间找到平衡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自尊心的个体。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有效的批评,以帮助他们改正并成长呢?
一、聆听孩子的声音
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他们说话的权利。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家长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错误,批评也会更有针对性,孩子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二、父母先行自我批评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不妨先进行一番自我批评。这样的做法能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同时也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和自我批评的品质。
三、父母形成“统一战线”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应旗帜鲜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统一战线”。避免因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导致孩子寻求庇护,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四、批评后给予心理安慰
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低落,需要父母的安慰。父母可以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们的手,给他们一个微笑或拥抱。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的爱和信任,对自己充满信心。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批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不主张直接批评。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父母应提供安全环境,让孩子自己体会行为的后果。
对于3-5岁的孩子,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行为的结果。比如,当孩子打碎杯子时,可以告诉他“看,杯子碎了”。避免给孩子贴上“我很坏”、“我就是不会做事”等标签。
而对于6岁到小学期间的孩子,可以适当惩罚,但一定要提前约定规则。如果孩子违反规则,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惩罚。
有效的批评是帮助孩子成长的重要手段。在批评孩子时,我们应注重方式和方法,结合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安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