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
导读:肯定,是一种善意的响应,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具有巨大的正面效果。每当孩子完成某件自认为得意的事情,向你展示时,你的肯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成长轨迹。
何为肯定?从广义上看,肯定是对某事物或人的言行表示支持与赞同。这种响应对于孩子而言,不仅是自信心的建立,更是激发其表现自我、分享创作成果的源泉。父母的肯定,其影响力或许超乎你的想象。
孩子的成长过程,如同一部不断摄取周围人、事、物的变换的录像机。他们明亮的双眼,时刻在世界,但因其心智尚未成熟,无法分辨善恶。父母的肯定与否定,表达方式与传递的信息,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正确的肯定,能让孩子充满自信。父母应通过口头表扬、肢体语言等方式鼓励孩子,让其产生荣誉感、责任心,从而更加积极向上。那么,何时应给予孩子肯定呢?
1. 当孩子全神贯注于某项事物时,无论成功与否,都应给予嘉许与肯定。
2. 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经历时,父母应给予肯定和赞美。
3. 当孩子表现出礼貌和爱心,如主动问安、扶助弱小等,父母应适时鼓励。
4. 当孩子对问题追根究底,表现出精神时,父母应给予支持与肯定。
5. 当孩子情绪管理得当,愿意分享喜怒哀乐时,父母除了倾听,还应给予肯定。
6. 当孩子懂得互助合作完成任务时,应给予嘉许与肯定。
让我们通过两个生活现场案例来进一步理解。
案例一:4岁的小敏热衷于涂鸦,她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妈妈看。A场景中,妈妈忙于做饭,忽视了小敏的感受,用不耐烦的态度否定了孩子的努力,可能会对其自信心和画画热情造成打击。而B场景中,妈妈停下忙碌的动作,认真欣赏并赞美小敏的作品,这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和对画画的兴趣。
案例二:小翼在堆积木时遇到了困难。A场景中,爸爸妈妈的否定和批评,让他感到受挫和伤心。而在挫折中苦苦挣扎的小翼,需要的是鼓励而非指责。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可以帮助他面对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
场景:爸爸正专注地看着小翼尝试堆积木,当看到小翼遇到困难时,他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温柔地抱起小翼。“宝贝,我看到你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堆积了这么高的一堆。”爸爸温柔地说,“你做得很好,继续加油。”妈妈也走过来,轻抚小翼的小脑袋,温柔地说:“对呀,除了剩下的小部分,你大部分都做得很棒。妈妈来教你怎么完成最后的部分,好不好?”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下,小翼重新燃起了兴趣,开心地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了积木堆积。
点评:在这个场景中,爸爸妈妈的处理方式极为明智。孩子的能力有限,面对挑战时可能会感到挫败。爸爸妈妈并没有嘲笑或忽视孩子的努力,而是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他们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并从中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还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当我们的孩子充满好奇地提问时,我们应当珍视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未知的世界。场景三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父母回应方式。一种是冷淡甚至打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失望并退缩;另一种是积极回应,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
点评:在A场景中,父母的回应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困惑,他们的好奇心被忽视甚至被压制,可能会导致孩子逐渐失去的热情和勇气。在B场景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他们肯定孩子的精神,并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处于欢乐、愉悦的状态时,是启发其创造力的最佳时刻。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言行,给予他们适时的鼓励和肯定。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支持的拥抱,都能让孩子充满动力,让他们把好的行为延续下去。作为父母,我们的关注和鼓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让我们珍视孩子的每一个瞬间,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