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带妈妈去上性教育课!
近期,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从广州的一所高校传出:大学生竟然将妈妈带到课堂上共同探讨性教育问题。时光回溯至1988年,国家教委与计生委联合发出通知,鼓励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尽管时光已过去多年,在广州的大多数高校中,专门针对性教育的课程却并不多见。
华南师范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提供了性教育的选修课。当记者走进这些课堂时,发现这里的氛围轻松而有深度,有说有笑地探讨着性科学与性教育。比如在一个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露阴癖这一性心理障碍时,课堂里的学生们笑声不断,展现出大学生们对性教育的开放态度。
在华师的课堂上,一位老师讲授了性教育学、性生理学等内容。现场的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问,探讨了许多与性相关的话题,如裸奔、网站、性冷淡等。这种开放的态度让人感受到大学生们对性教育的渴望。其中,性生理部分的问题最多,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在高中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对此了解不足,导致了许多困惑。
而在华南理工大学,一名男生甚至将妈妈也带进了性教育课堂。当记者与他对话时,他坦然地分享了选修“中国女性文学与性文化”这门课的经历。他提到,虽然这门课并没有深入的性知识教育,但老师和学生们都持开放态度,对性道德有深入讨论。这位学生还表示,他个人认为了解性知识越早越详细越好,同时性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他带妈妈上课时,妈妈表示这门课很好,内容也很感兴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广州的高校学生对性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但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基本没和父母谈过性话题”。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和书籍获取性教育知识。对于高校开设性教育课,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绝对有必要”。
华师的一位已任教11年的肖老师分享了关于开设这门课程的背后原因。他表示,当时学校是为了响应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并基于大学生需要系统性教育的知识而开设这门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华师也在为中学培养开展性教育的师资。
广州的高校性教育课程在逐步发展,学生们对性教育的需求也在增长。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表现出对性教育的开放态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全面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希望未来高校能够进一步重视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性教育课程。在华工(华南理工大学的简称),一门关于性教育的课程因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门课程名为“中国女性文学与性文化”,旨在从文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性相关的话题。据了解,该课程在2003、2004年因网络信息发达而停开,但后来由于学生的需求于2005年重新开设。肖老师对此解释道,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但网站上的信息正确性难以保证,因此系统、准确的教育课程仍具有必要性。
在华工,有一位名为刘小妮的老师负责教授此课程。她介绍,该课程于2006年正式开设,每次上课都有百余名学生参与。课程侧重于文学和社会学层面的探讨,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讨论诸如婚前性行为、媒体及流行歌曲中的两性形象等性道德问题。为了消除学生的尴尬和害羞心理,课程名称已改为“性别文化”。
刘老师强调,学生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性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他们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决定。她提到,许多男生的性知识来源于网络,但这与科学的性知识是有区别的,网络内容可能对他们产生误导。高校开设性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对此持何种态度呢?根据记者的随机访问,大部分家长都赞成开设性教育课程。他们认为,法律已经允许大学生结婚,因此他们应该了解性知识。一位家长提出,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小册子等,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性知识以及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肖鹏教授认为,性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他强调,目前的性教育应侧重于安全防范、性道德以及对学业的影响等方面。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委员会主任徐震雷提出,随着婚姻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们需要的性教育不再是神秘的,而是实用和正确的。他认为,目前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杂乱的性知识,因此有必要加强性教育知识的传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讨性的多元视角,也反映了社会和家长对性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性观念,成为了一个值得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