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精症的针对激素类药物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是针对睾丸因素引起的少精症的重要方法。当前,由于少精症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药物作用主要集中在生殖内分泌方面。
药物治疗的理论依据在于,精子发生离不开睾酮的支持,而睾酮的产生受到脑垂体黄体生成素的调控。卵泡刺激素则作用于曲细精管,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与睾酮结合,以确保曲细精管内有足够的雄激素,从而促进精子发生。
针对这一机制,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抗雌激素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在下丘脑和垂体水平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从而有效抑制雌激素的负反馈作用。这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分泌增加,进而刺激间质细胞产生更多局部睾酮,有利于精子发生。其中,克罗米芬和他莫昔芬是常用的抗雌激素药物。近期的研究表明,口服克罗米芬对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有一定疗效。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理论上,GnRH可以直接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而无需使用外源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来提高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这类药物的研究正在进行,并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3. 促性腺激素: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在早期曾被用于治疗少精症,但效果有限且存在副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SH对于增加精原细胞数量和精子的产生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于血浆中FSH水平正常且睾丸仅是精子发生过少的患者。重组FSH的使用在治疗少精症中有一定的争议,但一些研究表明其对于改善精子计数有一定效果。
4. 雄激素:早期应用的雄激素类药物如安雄对精子的成熟和性腺的刺激有一定影响。近期的研究显示,在改善精液参数方面,低剂量雄激素和睾酮反跳疗法与无治疗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雄激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5. 芳香化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雌二醇的浓度,提高睾酮浓度,改善精子发生。这类药物价格昂贵,目前仅在动物试验中使用。
药物治疗少精症的方法丰富多样,但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在药物治疗的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的均衡以及避免不良习惯等,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