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一人一个世界!
星星下的孤独症儿童:走进他们的世界
有人说,孤独症儿童就像天上的星星,独自闪烁,不与地上的世界交流。那么,这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究竟经历着怎样的世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邹小兵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孤独症,每个患者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主要特征在于社会交往的障碍、交流游戏技巧的缺陷,伴随着异常的动作和兴趣,以及一系列重复刻板的行为。这些孩子并非刻意回避人群,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我们难以进入的世界,一个充满独特逻辑和情感表达的世界。
孤独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首次报道了11名表现出独特症状的儿童。这些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的魅力,而对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感到极度不安。今天,我们称这种病为儿童孤独症,或者自闭症。
曾经有人误以为孤独症只在中上阶层人士中发生,但现在,我们明白这种疾病已经跨越了所有阶层和种族。男女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比率约为4:1。在我国,虽然早期有报道的4例儿童孤独症,但目前还没有关于患病率的详细调查数据。
许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都会问:“这是怎么引起的?”遗憾的是,科学家们至今尚未找到明确的答案。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慢性汞中毒等都可能是其中的因素,但这些都只是推测,尚未有定论。早期的研究曾误以为孤独症源于父母的冷漠,但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这一观点并不准确,这对许多父母来说是一种解脱。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迹象常常表现为不说话。随着成长,他们的语言问题逐渐显现。他们可能不说话、不听指令、或者说出无人能懂的语言。在非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障碍,他们喜欢独自玩耍,难以进行合作性的游戏,缺乏与他人的目光交流。
这些孩子还表现出刻板的行为和独特的兴趣。他们可能会重复某些动作,如转圈、嗅味、排列玩具等。他们对某些事物有特殊的偏好,如圆形物体、天气预报等。他们可能有惊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例如记住年代、地图形状等。多数患儿还存在感觉异常、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
让我们更加理解和接纳这些“星星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虽然与我们不同,但同样值得尊重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