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萎黄 女人为何会变“黄脸婆”
中医对于五脏的认识独具特色,赋予它们不同的职称,其中肾被誉为“先天之本”,脾则是“后天之本”,这两个脏腑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整体健康。
“先天之本”涉及到与生俱来的基因问题,有些人在生活中看似不太注意养生,却能够长寿;而有些人则非常注重健康,却早早出现疾病。这其中的奥妙,部分原因在于基因,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命定因素。脾的强弱,即“后天之本”,却是我们可以自我调控的。在中医看来,脾气强健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甚至可以称之为“成也脾气,败也脾气”。
说到“成也脾气”,我们必须重视脾胃的功能。一个人如果胃口好、嘴壮,说明脾气不虚。即便身患重病,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寿命就有保障。例如,同样患病的两个人,一个能够自行进食,一个依赖输液维持营养,两者的结果截然不同。能自行进食的人,身体更容易恢复;而依赖输液的人,即使营养补充得再全面,身体也可能无法吸收,最终难以逃脱病情恶化的命运。这是因为脾胃功能不仅仅关乎营养的摄入,更关乎我们的抵抗力和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中医中的脾气概念涵盖了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保持脾气的强健,意味着这些系统都在正常运作,健康自然有保障。
再说“败也脾气”。中国人常常用“黄脸婆”来形容一个女人的衰老,而女人衰老的典型表现便是面色萎黄、失去光泽。这依然与脾气有关。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五脏与颜色相对应,其中脾对应黄色。在疾病演变的过程中,黄色往往是一个分水岭。当面色出现黄色时,提示身体已经进入消耗状态,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进一步发展成疾病。
如报道所言,长期滥用药物,如大黄、决明子等泻药,可能导致大肠黏膜变黑,医学上称为“黑肠病”。这是过度使用药物导致的后果。同样地,身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如果长期过度使用,都会加快细胞的氧化,导致颜色变深、病变产生。就像削好的苹果在空气中会生锈一样,是被氧化的结果。
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白里透红,而黄色的面色则是细胞被氧化的结果。中国人形容病态时常用的成语如“面色蜡黄”、“面如土色”、“面黄肌瘦”都包含了“黄”字,这是在提示我们要注意身体已经处于消耗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养脾气,避免过度使用身体器官,以保持健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种关于中年女性的称谓“黄脸婆”。这一称谓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对某种外貌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深入身心的健康警示。它不仅反映了一种审美观念的变化,更是在提醒着每一位女性:你的身体状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谓的“黄脸婆”,其实是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一种外在表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忽视了身体的健康信号。当脾气开始虚弱,身体的代谢机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黄脸婆”的称谓正是在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而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加以控制,“黄脸婆”的状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黄脸婆”到“黑脸婆”,不仅仅是肤色的变化,更是身体健康状况的急剧下滑。肾气的虚弱可能会接踵而至,带来的后果将更为严重。我们必须对“黄脸婆”这一称谓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绝不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是关乎健康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以健康为贵的时代,每一位女性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是那些已经步入中年的人们。当听到“黄脸婆”这一称谓时,不要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审美警示,更要深刻认识到它所蕴含的健康提醒。只有及时关注身体状况,调整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健康、美丽的容颜。
“黄脸婆”这一称谓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仅是对中年女性的一种审美警示,更是一种关乎健康的提醒。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关注健康,远离“黄脸婆”,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