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产生的原因 之 一
客观原因
一、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那些我们无法预见和控制的自然事件,如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于正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突如其来的疾病或家庭遭遇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他们面临贫困等挫折。例如,一个满怀期待的大学生接到心仪公司的面试通知,却因突如其来的疾病而错过机会,这种失落感便是自然因素导致的挫折。
二、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意识和竞争精神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面对这种变化,大学生在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产生挫折感。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直接的冲击。文化心理学家指出,外来文化的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当一种文化融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人们可能难以确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陷入迷茫和焦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锻炼,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变化时更容易受到挫折。
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的评价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大学生面临的职业竞争日益激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挫折感。对于长线专业或非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反应尤为强烈。他们需要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为生存而奋斗,这些反差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高校校园环境设施陈旧,与学生们的期望存在差距,这增加了他们不满的情绪。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资源的紧张使得教室安排不合理,影响了大学生的主动学习需求。
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渴望学习的知识,但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使得他们感到失望并产生挫折心理。一些高校的管理模式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征进行调整,过于强调共性制约,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和逆反心理。
校园文化的偏差也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冲击。近年来,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校园文化氛围变得不浓厚。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同学间的猜疑、嫉妒、小团体主义等现象频发。这些现象使得许多学生感到心灵孤独、寂寞和不适。
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对大学生心理带来了冲击。奖学金、贷款制度、上学交费制度以及淘汰机制等改革措施无疑对心理脆弱、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变革要求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和坚强,对于部分无法适应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心理压力和挫折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影响
家庭,这个温馨的避风港,对每一个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形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的自然结构、人际关系、教育方式、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素质,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庭元素,实则潜藏着巨大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项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及早期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那些在家庭中自小娇生惯养、被溺爱过度的孩子,面对大学的新环境,往往更容易遭受心理挫折。而家庭经济贫困、父母关系不和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有些孩子因此表现得蛮横无礼,行为上可能偏离社会规范;还有些孩子则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难以与人交往,心中积压着许多情感和困惑。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在大学里遇到心理挫折。
家庭的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除了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外,经济压力更是贫困大学生的一大难题。经济的困扰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人际关系建设乃至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些压力源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和挫折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家庭因素就像是隐形的力量,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并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毕竟,每一个大学生都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实习编辑:林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