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饮食谣言”大盘点
经历了被称为“食品安全年”的2011后,我们在2012年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愈发提高。在这一年里,我们在各种平台上看到了许多关于饮食的谣言,这些谣言以“善意”的方式传播错误信息,危言耸听,让人心生恐惧。今天,《健康周刊》为您搜集并解读这些流行在微博等各个平台上的“饮食谣言”,让我们为曾经被“误毒”的那些食物和饮食习惯。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年中最为流行的几个“饮食谣言”。
一、谣言:“虾与维生素C同食会产生!”
这一谣言让人在享受美食时心生恐惧。但事实上,虾中的砷与维生素C结合产生有毒物质的概率极低,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产生极其微量的有毒物质。这一谣言属于夸大其词。
二、谣言:“一碗泡面需要肝脏解毒32天!”
这一说法显然是过于夸张。虽然泡面中的食品添加剂需要肝脏进行代谢,但并不意味着需要32天来解毒。事实上,肝脏的代谢能力非常强,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三、谣言:“喝酒兑饮料,导致慢性病!”
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喝酒兑饮料是否会导致慢性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喝酒兑饮料会直接引发慢性病。
四、谣言:“别吃刚出炉的面包,致癌!”
这一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面包在烘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某些物质,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物质会致癌。
五、谣言:“女性、小孩少吃鸡翅,都是激素”
这一说法是对鸡翅的误解。鸡翅中的激素含量极低,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鸡翅,都可以放心食用。
六、谣言:“浸出油含神经毒素,对健康危害极大!”
这一说法同样没有科学依据。浸出油是一种常用的油脂提取方法,不会产生神经毒素。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浸出油,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标题:谣言背后的真相“食物相克”说法的
正文:
【引言】今天我们将一同一些备受热议的谣言,以科学的眼光深入这些所谓“食物相克”的说法。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科学实验,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谣言背后的真相。
谣言一:“生吃健康,多多生吃”
曾经有一段时间,生吃食物成为了一种健康潮流。这种潮流背后是否隐藏着真相呢?专家指出,并非所有的食物都适合生吃。某些食物在加热或烹饪过程中,其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一些食物在生食状态下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细菌或寄生虫。我们应谨慎对待生吃食物的潮流。
谣言二:“吃粗粮,不育!”
这一说法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表示,粗粮并不会导致不育。相反,粗粮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营养素,对人体健康有益。任何关于食物与生育能力之间的关联都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证实。
谣言三:“虾与维生素C同食似!警惕食物相克!”
这一谣言引发了广泛讨论。专家指出,虾中的砷含量极低,且大部分为稳定的有机砷。即使全部转化为,也需要摄入大量虾才能达到致命量。虾与维生素C同食产生的说法并不科学。
谣言四:“一碗泡面需要肝脏解毒32天!”
关于泡面的谣言层出不穷。事实上,泡面的面饼经过油炸和添加BHT是为了保存和口感考虑,而碗的材质经过严格检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任何食物在摄入过量时都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泡面并不比其他食物更“毒”。
【结语】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关于食物相克的谣言都缺乏科学依据。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食物搭配,关注营养平衡和合理膳食,而不是盲目相信没有依据的谣言。让我们共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注:图片链接已移除)
关于泡面的一些谣言,我们也需要进行澄清和解读。首先是被多次提及的BHT抗氧化剂。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油脂中的抗氧化物质,用于防止食品氧化变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BHT的每日摄入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的BHT大致相当于约20毫克,远低于人体安全剂量范围。以常见的泡面为例,即使是长期食用大量泡面,其内含的BHT量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一谣言并不成立。
另一个谣言版本是关于泡面碗的制作材料聚苯乙烯。一些人声称这种材料在加热时会释放出致癌物质苯乙烯单体。专家指出,只有在大量摄入的情况下,苯乙烯才可能显示出致癌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对食品包装材料中苯乙烯的释放量有严格规定和安全评估。事实上,从聚苯乙烯包装材料中释放出的苯乙烯量远远达不到有害剂量。欧美等国家也都允许使用这种材料制作食品包装。虽然泡面不是一种健康食品,含有较高的盐分和热量等问题,但我们不能将其与有毒食品相提并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每一种食品,了解其成分和特点,做出明智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无科学根据的谣言而对某些食品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