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语言
烹调之道,乃我国之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从选材到烹饪,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传承。让我们一同这些烹饪术语背后的故事。
追肉,即将生肉置于凉水之中,令血水自然流出,再渗入水分,使肉质更加鲜嫩,色泽纯净。如制作爆里脊片时,此步骤便不可或缺。
群边,指的是将加工后的菜心周围摆放整齐,使菜肴整体美观大方,这也是一种围边的说法。
锅垫,是扒菜时的必备工具,用青竹编制,圆形,直径约50厘米,其上遍布八角小孔洞。这一工具使得菜肴在烹饪过程中能够均匀受热。
叠法,是保持食材嫩性和形状的关键。用鸡蛋或蛋清加入粉芡搅成糊,将主料放入抄抓均匀,使糊抱紧主料。
哈透,指的是对较为嫩滑的原料进行短时间的加热处理,既要确保原料紧实,又不能让其出水,这需要厨师精湛的技艺。
一品,选料精致,形状大且美观大方。其背后蕴含了恭敬之意,如一品肉、一品桃等,都是上乘之作。
油激,是烹饪中的一些特殊技巧。将油烧至八成热,放入原料立即捞出,或者二次下锅,把热油泼到原料上,都称之为激。
撵汁,是将菜肴与汁水分离后,再勾入流水芡,至汁收浓,最后浇到菜肴上,使菜肴更加美味。
热锅凉油,是烹饪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先热锅,再下油,目的是保持原料的脆嫩和色泽。
里七外十一,是一种摆放形式,中间一个,内围六个,外圈11个,如蒸煎丸子、煎鸡饼等,体现了烹饪中的对称美学。
顿火,是为了防止食品外老内生或硬心,在烹饪过程中将锅从火上端下停一会,再端到火上继续加热。
顺入,指的是将蒸熟的碗按原样放入头海碗内或锅垫上,保持其原始的形状和口感。
收汁,是烹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汤汁经过加热,由多到少,由稀到稠,增加菜的浓度和香味、光泽。
还有三搭头、马鞍桥等烹饪术语,以及制作各种糊的技艺,如酥糊、皮糊、暄糊等,都体现了我国烹饪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大葱、大姜等配料的使用,更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增添了菜肴的口感,也带来了丰富的香气。
这些烹饪术语和技巧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含义,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品味。(责任编辑: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