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自己是个胖子 其实你可能正营养不良
如何解读营养失衡问题并为您的身体把好营养脉?
《生命时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权威营养专家为我们营养失衡的种种表现和误区。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信息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营养平衡,避免走入营养的误区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受访专家包括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卢大平以及营养科副主任姬长珍。
肥胖问题也是营养失衡的一种表现。近年来,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每12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Ⅱ型肥胖症。肥胖人群往往偏好高脂、高热量食品,导致某些营养过剩,而身体必需的营养却摄入不足。很多人误以为肥胖就是营养过剩,采取“饥饿法”来减少营养吸收,这样极易导致蛋白质缺乏,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呢?除了通过肥胖超重来判断,还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饮食是否包含足够的肉类、鱼类、禽类、豆类、蛋类、果蔬以及液体摄入来判断。从体重变化和食物摄入量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的体重丢失5%,或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的50%~75%;中度营养不良体重丢失加剧,或前一周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的25%~50%;重度营养不良则体重丢失更为严重,或体重指数(BMI)<18.5。
专家还为我们揭示了十大常见的营养谎言和误区。比如红皮鸡蛋和白皮鸡蛋的营养区别、水煮蔬菜的营养流失、水果摄入的适量问题、铁的吸收、油盐糖的用量控制、芝麻与芝麻酱的营养差异以及蔬菜水果存储时间的营养流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营养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对待。
为了补足营养,我们需要多运动以促进食欲和胃肠活动,增加蛋白质、水和蔬果的摄入。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积极检查与治疗牙齿疾病,尽量选用对胃肠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食物的选择和处理,也要讲究科学,比如蔬菜可以蒸着吃,水果不能摄入过量,油盐糖要控制用量等。
在这个营养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科学理解营养知识,避免走入营养的误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实现营养的平衡。果蔬的新鲜至关重要。为了获取最大的营养效益,建议现吃现买,确保果蔬的新鲜度。购买当地产的果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们在运输过程中的营养损失相对较少。
当我们谈论盐的时候,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大粒的盐含有更多的钠。实际上,粗盐和细盐在化学成分上没有区别。粗盐颗粒大,在勺子上堆积时留下的空隙较多,这可能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减少盐的摄取量,进而减少钠的摄入。这是一个降低盐摄入量达20%的妙招。
关于糖尿病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糖是元凶。实际上,糖尿病主要源于胰岛功能失调,与摄入的糖关系不大。如果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糖摄入量是必要的,以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但对于没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摄入适量的糖并不会导致患病。
坚果是健康零食的优选之一。虽然坚果中的脂肪含量较高,达到44%~70%,但这些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坚果富含膳食纤维,能带来饱腹感,并有效减少脂肪的吸收。适量食用坚果并不会让你发胖。相反,它可能是你保持健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