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乙肝研究大事记
在1883年,德国的1289名造船工人接种了牛痘疫苗,这是当时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几周至几个月后,有大约15%的工人出现了肝炎的症状,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记录的肝炎流行。从那时起,人们对肝炎的研究便踏上了之路。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结束,众多学者通过勇敢的研究和对志愿者的,确认了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一事实。时间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抗病毒因子干扰素,它现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抗肝炎病毒制剂。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批准其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且疗效显著。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不断有新的发现。六十年代初期,合成药物阿糖腺苷的成功合成带来了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希望。随后的几年中,HBV颗粒的真实结构被揭示出来,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一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等关键成分。这为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推动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广泛开展。
研究者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七十年代初,我国中医研究院在筛选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猪苓多糖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功能和保肝作用。这使得其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特别是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子病毒学在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学者们利用限制酶切技术详细分析了HBV的基因图谱,进一步阐明了病毒的分子结构。随着DNA聚合酶的发现,我们对HBV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与此肝炎的分类逐渐完善,如乙型肝炎和非乙型肝炎的划分使得研究更具针对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双链多聚核苷酸在诱导干扰素方面的能力被发现和利用。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聚肌胞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丁型肝炎病毒(HDV)的发现也为我们揭示了乙型肝炎的复杂性。HDV感染常常与HBV混合感染发生。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建立则更新了我们对乙型肝炎的认识,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几十年来,PCR和其他技术的应用使乙型肝炎的研究提高到了分子水平。而美籍华裔医学家杨之光教授关于干扰素基因诱导剂的研究更是将肝炎药物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些里程碑式的发现与成就共同书写了一部人类战胜肝炎的壮丽史诗。(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