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如何克服分离焦虑
春节,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儿孙绕膝,欢声笑语,家中弥漫着浓浓的祥和氛围。随着假期的结束,欢乐的氛围逐渐消散,那些年迈的老人、孤独的孩子以及异地分居的伴侣们,却陷入了分离的忧伤之中。
在广州岑村,刘阿婆春节后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血压升高,头晕目眩。每当她的子女们回到家中,她的病情就会有所好转。当孩子们离开后不久,她的病情又会再次复发。这样的反复折腾,让她的子女们不得不将她送往医院治疗。而在广西,宋女士每年都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类似的经历。她描述自己和母亲以及女儿在机场相拥而泣的场景,让人心疼不已。
相见时难别亦难,节日的热闹与节后的冷清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与家人分居两地的人们来说,生活似乎被打回了“原形”,他们的心也被带向了远方。对于老人而言,春节期间,无论子女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工作,都会陪伴在他们身边。但儿女离开的前一两天,老人的情绪会明显变化,心里像掏空一样难受。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上班后,陪他们的时间减少,仿佛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悲伤情绪就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不仅仅在婴幼儿时期会出现,其实在一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内心脆弱、缺乏安全感的人身上,如老人、孩子和女性。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将“亲人离家而去”与“自己被抛弃”等负面想法联系起来,从而减少对当下事物的直接体验,沉浸在悲伤中。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些身心疾病属于条件反射性学习,强化是其中的重要要素。比如,刘阿婆的病情就是由于子女的看望和额外照顾而被强化。
分离焦虑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反抗、失望和超脱。很多人无法过渡到第三阶段,而停留在第二阶段,慢慢转化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或躯体问题。为此,作为子女或父母,年节期间一定要防范老人和孩子出现分离焦虑。要给他们留出做思想准备的时间,表达爱意,定期回家或保持联系,发现情绪问题要予以抚慰,并帮助他们学会心理调整。对于孩子,要培养其独立能力,告知分离的苦衷,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内在语言来自我安慰。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把孩子接到身边。对于老人,可以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生活,如培养新爱好、撮合老伙伴等。他们也要接纳这种变化,通过深呼吸、参加户外活动等来调适自己。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共同度过一个温馨、快乐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