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筛查指导乙肝疫苗接种
近期,国内媒体报道了关于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不幸事件的案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1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通报了关于此事件的调查结果。经过现场检查、产品抽验、质量回顾分析以及病例调查诊断,确认康泰生物制品股份生产的乙肝疫苗并无质量问题。尽管如此,由于乙肝病毒(HBV)感染率高达10%,接种乙肝疫苗仍是预防H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
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乙肝的病原体HBV。HBV是嗜肝DNA病毒的一种,其基因组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这DNA上包含了四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是S区、C区、P区和X区。其中,S区编码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而HBsAg的亚型分布因地区差异而异,这对于HBsAg的检测和预防接种具有重要意义。
在HBV感染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血清学指标。其中,HBsAg是感染HBV后出现的最早血清学标志物之一。当感染者体内HBsAg发生突变时,可能导致HBsAg检测呈现假阴性反应,这时需要其他指标进行辅助诊断。还有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抗-HBe),以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这些指标对于判断HBV感染的状态、传染性和治疗转归都有重要意义。
说到乙肝疫苗,其成分主要是基因重组HBsAg抗原片段。按照标准接种计划,全程接种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有部分人群对疫苗无反应或反应较弱,这可能与个体免疫状态、疫苗选择的HBsAg片段或疫苗质量有关。但多数初次接种无反应者重新全程接种后仍有可能产生抗体。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并不包含HBV的核心抗原,因此接种后不会产生抗-HBc。
关于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证,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为预防其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关键。新生儿是预防乙肝的重点人群,他们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对于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新生婴儿,出生12小时内应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第一针乙肝疫苗。而非HBV感染母亲的新生婴儿,一般在出生12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特定时间内检查HBsAg与抗-HBs,以确定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的出现,为抵抗乙肝病毒的侵袭提供了有效手段。让我们珍惜生命,积极接种疫苗,共同为健康护航。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其他健康人群在接种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检查包括对HBsAg、抗-HBs以及抗-HBc的测定。只有当这三项指标全部呈现阴性时,才能进行全程免疫接种。接种后的一个月左右,我们需要再次检查HBsAg和抗-HBs,以确认免疫效果。
全程接种后,如果检查结果显示HBsAg和抗-HBs仍然为阴性,这意味着免疫接种未能成功产生足够的抗体保护。我们需要寻求医生的进一步会诊,是否需要重新进行疫苗接种或者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关于复种的问题,如果在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乙肝抗体,那么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一般无需进行复种。如果接种时间超过十年,我们需要复查抗-HBs。一旦发现抗-HBs水平低于或等于100mIU/ml,或者抗体完全消失,应立即进行复种。
对于那些处于高风险感染HBV的儿童来说,例如家中存在HBV携带者的情况,我们应该定期进行抗体水平和乙肝感染指标的监测。一旦检测到抗体水平降低或完全消失,应立即进行复种,以确保孩子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不仅可以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助于控制乙肝的社区传播。
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和抗体水平来定制个性化的接种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疫苗的最大效益,保护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