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自愿去“分享”
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是一段关于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旅程,这是他们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转变,也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从自私到变得慷慨的过程。每当看到孩子大方分享的模样,父母都会感到自豪,觉得很有“面子”。我们必须明白,“无私之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培养和等待。了解孩子为何自私,如何引导孩子自愿分享,更是我们为人父母的重要课题。
孩子的自私行为大多体现在对玩具和食物的固守,这种表现既有其可爱之处,也可能使他们被贴上“小气”的标签。让我们通过两个小故事来深入理解孩子的自私行为。
小雪的故事:
两岁的小雪和贝贝一起玩耍。小雪玩着汽车,而贝贝则串着珠子。当贝贝看到小雪玩得兴起,便想尝试玩汽车。然而小雪却紧紧抱住汽车,拒绝分享。这种行为源于孩子天生的利己倾向,两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东西非常珍视,难以分享。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给予,只是他们尚不具备主动分享的能力。
海子的进步:
与两岁孩子不同,四岁的海子在面临小美请求一起玩玩具时,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选择了分享。随着自我认识的增强和内心安全感的稳固,孩子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想法,并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他们明白分享并不代表失去,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友情。
那么,在孩子学习分享的道路上,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无论是否是独生子女,孩子都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成长节奏。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是要在尊重孩子选择的耐心地引导和培养。
要接受孩子的分享行为。不少父母因为溺爱而养出了独食独占的小霸王。当孩子偶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父母应该积极接受并鼓励,而不是做出不必要的推辞,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自己表现得很自私,那么孩子也很难学会大方分享。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孩子。
孩子的分享行为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养成的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和培养。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从自私走向慷慨,成为受欢迎的人。当父母展现慷慨的行为,他们的每一份善举都像无形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他们以行动教育着孩子,展示了对邻里的热情,对弱者的关怀,以及对遇到困境者的无私援助。这样的父母,无疑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这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
孩子是社会的小小观察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周围的信息。在父母慷慨行为的熏陶下,孩子们会逐渐明白,分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力量。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称之为孩子从自我为中心到乐于分享的转变过程,也是我们常说的去自我中心化过程。
一个慷慨的孩子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和喜悦。父母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大方、无私,心中也会充满骄傲和满足。但这份“无私之苗”并不是瞬间就能茁壮成长的,它需要我们的精心培育。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自私,是教育孩子分享的第一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学会分享,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而当孩子开始懂得分享的价值,他们会自愿地去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快乐。这时,他们会变得更加可爱,也会让父母感到无比的欣慰。培养孩子的慷慨之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和耐心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懂得分享、乐于分享的孩子。
(实习编辑:李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