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冠心病,这个看似遥远的疾病,其实早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名字,但对它的了解却往往停留在表面,存在着许多误区。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冠心病的神秘面纱,看看我们对它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一个普遍的误区是,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与年轻人无关。事实并非如此。高血压在我国6至18岁的学生中,发病率已经高达约8%。而对于冠心病,它是心脏血管发生了病变,这一过程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的发病年龄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不会出现明显症状。
另一个误区是,好不容易有了活动时间,运动量就要大一些。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很多人会选择在难得的空闲时间去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对于长期工作压力大、身体超负荷运转的人来说,疾病已经悄悄到来,一旦进行剧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就有可能发生意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周保持2至3次适度的活动,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的判断公式为:最大心率等于(220减年龄)乘以85%,最低心率等于(220减年龄)乘以70%。如果运动后的心率介于最大与最低心率之间,那么此次运动强度就是适当的。
还有一个误区是,能扛就扛,尽量不吃药。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时,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其实,心绞痛急救用药最常用的硝酸甘油类药物,只有长期频繁服用时才会产生耐药性。每天偶尔吃一次,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也不会形成耐药性。而且,及早地给药治疗可以尽快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甚至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如果心绞痛发作且含服硝酸甘油半小时后症状仍未缓解,应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及早去医院救治。
冠心病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疾病,不要因为误解而耽误了治疗。让我们正确认识了冠心病,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它,保护我们的健康。标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保守治疗的误区与介入手术的必要性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辉煌历程已跨越二十年,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冠心病治疗开辟了新的天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介入治疗带来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其血管再通的机会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在紧急时刻,选择介入手术往往能大大降低急性期的死亡率,由原来的30%降至5%以内,同时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些冠心病患者由于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不足,对手术风险存在疑虑,导致在紧急时刻仍选择保守治疗,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甚至危及生命。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的治疗影响尤为严重。
相关资料显示,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人选择了药物保守治疗,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种情况下,改变患者的认识误区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怀疑病情时应尽早就医。在有条件的医院,如具备介入治疗设施且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决策。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能够为患者带来更高的生存率及更好的生活质量。它不仅是对传统药物治疗的有力补充,更是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冠心病患者应深入了解介入治疗的优势,消除疑虑,以便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