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坏情绪会致女性不孕!
郑女士是一位来自优越家庭背景的女士,结婚后,全家人都急切地期盼着新生命的到来。经过半年时间,无论多么努力,郑女士始终无法怀孕。这让她逐渐陷入沮丧和自卑的情绪中,怀疑自己的生育能力。
在家人的建议下,郑女士决定寻求医生的帮助。经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医生发现她只是内分泌失调,没有其他问题。经过心理治疗,她的心态逐渐放松,不久后成功怀孕。
不孕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症,其病因不仅可能涉及器质性病变,还可能包括功能性和心理性因素。许多患者往往只关注器质性病变,而忽视了功能性和心理性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心理障碍同样可能导致不孕,也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
郑女士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长期不孕,经过多次治疗仍无效果,导致她陷入恶性循环,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随着婚龄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她的心理压力愈发沉重,甚至产生了“后继无人”的失落感。
临床观察发现,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障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职业、婚龄、不孕年限、对待不孕的态度、性生活满意度、文化程度等。特别是在农村,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深的不孕症患者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这部分患者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精神承受力及性格有着密切联系。高神经质、高精神质、性格内向的患者所表现的心理压力尤其明显。对于这类患者,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治疗的方式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师、家人和患者自己共同努力。家人对于不孕症患者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患者也需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对不孕的适应能力。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发生障碍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排卵障碍,形成越想怀孕越难以怀孕的局面。患者和家人都需要了解这一道理。
在治疗过程中,家人特别是丈夫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不孕症患者,家人应该尊重、关心、体贴她们,避免议论有关不孕的话题,以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压力。相反,家人应该提供理解、开导、鼓励和支持。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康复,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
患者自身也应该提高“免疫力”,在心理上保持健康,减少疑虑、烦恼、自责和自卑。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提高认识,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
临床观察发现,文化水平较高、医学知识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患者治愈率高。相反,文化水平偏低、医学知识贫乏、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患者,心理障碍发病率较高。减少或减轻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障碍不仅可以提高自然受孕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