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通络就能防卒中吗?破除脑卒中的十大误区
近年来,脑卒中的年轻化趋势愈发引人关注,许多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纷纷受到其威胁。你是否了解脑卒中?对于这一疾病,我们又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误区。
许多人误以为脑卒中是老年病,与自己无关。全球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可能在一生中遭遇卒中。且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比美国白人早十年,年轻患者比例不断上升。无论年龄、性别,我们都可能面临脑卒中的风险。
关于颈动脉筛查与脑卒中筛查的关系,也存在不少误解。患者们常常认为颈动脉检查就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引发脑卒中。脑卒中筛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脑血管、颈动脉等多项检查,但并非所有检查都足以预测脑卒中。其发病还与行为因素、疾病因素等密切相关。
接下来是误区三:很多人认为只要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事实上,血管因素只是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病与心脏问题有关,与血管状况无关。即使脑血管检查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
关于预防卒中的方法,也存在诸多误区。一些人迷信某些食物或动作能预防卒中,如吃特殊食物、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倒走等。对于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方法,其实是规律生活与适量运动。任何食物,包括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并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日常所吃的蔬菜水果。
误区五是关于阿司匹林的使用。有人认为吃了阿司匹林就不会得卒中。尽管阿司匹林在预防卒中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它并非万能。其使用需谨慎,对于某些人群,如血压控制不佳、有血液疾病或脑出血家族史的人,使用前需慎重考虑。
一些人认为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药物与保健品的优劣并非绝对。药物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治疗效果是确切的。而某些保健品的效果则缺乏科学证据。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了解并避免这些认识误区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关注健康,预防卒中,拥抱美好生活。在人们面对脑卒中的防治时,存在着诸多误区。事实上,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说明书中列举的并不一定有直接关联。许多患者担心长期服用的预防脑卒中的药物会对肝脏造成损害,但这种担忧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因为说明书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而盲目害怕或放弃治疗。
误区七指出,有些人认为自己病情轻微,无需住院治疗。即便是轻微的中风,其预后也可能不如预期,死亡率和复发率都相对较高。对于小中风绝对不能轻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从社会的角度看,及时并有效地治疗短暂或轻微的中风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及时治疗后,患者可能恢复正常,而忽略治疗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中风。
误区八是关于输液与吃药的误解。在我国北方,秋冬季老年人会大量到医院输液,认为这样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并降低脑卒中风险。但实际上,这种观念存在很大的误区。血黏度化验本身缺乏科学性,许多大医院已不再使用此方法作为检测指标。预防脑卒中是一场长期的战斗,而定期输液更像是一种突击行为。真正有效的预防需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输液的作用并不明显。
误区九强调,很多人误认为活血就等于疏通血管并防治中风。实际上,现有的溶栓药物种类有限,且存在较大的风险。至今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所谓的活血药物并不能真正溶栓或疏通血管。
误区十提醒我们,中风后的复发率是相当高的。许多人在病情好转后就不再继续服药,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即使腿或脚能动,血管的状况也可能并未改善,堵塞可能仍然存在。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服药。
面对脑卒中的防治,我们需要克服这些误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治疗决策。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和科学的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