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整形 >>

心理护理肺心病患者

整形 2025-06-28 18:48微整形www.xiang120.com

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干预

一、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许多肺心病患者经历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困扰,这使他们产生了恐惧、疑虑、烦恼等复杂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源自于疾病本身,有时也和工作压力、紧张气氛等有关。这类心理反应在患者中占比高达70%。

除此之外,部分患者会产生多疑和敏感的心理。一种情况是不相信自己患病,另一种则是认为病情比医生诊断的更严重。这种心理常在病情缓解后出现,如误解他人低声交谈为议论自己或隐瞒病情等。这种情况约占患者总数的30%。

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病情危重、生死难测的阶段,往往表现出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也就是依赖心理增强。他们可能完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依赖他人。这种情况约占60%。

因为肺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所以部分患者会产生疑老心理,担心自己衰老。这种心理实质上是怕老,是心理上的衰老表现。

还有部分患者对疾病满不在乎,表现出自持心理。他们在急性发作过后往往急于任意活动,不听从指导,擅自增加活动量。

二、心理护理干预

对于肺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这是心理护理干预的基础。医护人员需要多与病人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和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 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处处为其着想。各种操作要果断、利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言行上充满信心,避免流露出不利于病情的言语和表情。

3. 要有把病人当亲人的同情心。对于依赖心理增强的病人,除了亲人的照料,医护人员的关怀同情可以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痛苦。

4. 对于自持心理的病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发挥病人对治疗的主观积极性。

5. 当发现病人角色减退或缺如时,医护人员应耐心向病人说明逐渐增加活动量的重要性,争取他们的合作,保证他们的安全与顺利康复。对于行为减退或角色过度的病人,医护人员应恰当地介绍病情,鼓励其循序渐进地活动,并讲明不活动的危害。在与这些病人沟通时,医护人员的言语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使病人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的,绝对安全。

当病人感受到失去照顾和同情的情感时,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沮丧,这甚至可能加剧病情。在护理领域,新的理论观点正逐渐受到重视。这一观点主张,病人患病后的被动依赖心理对康复是不利的。提出了“健康自控”的理念,鼓励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观念中,医院常常期望病人严格按照医嘱行事,唯命是从往往被认为是好病人的表现。“健康自控”理念却认为,那些坚持自我护理权的病人往往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他们不满足于仅仅依赖医生的决策,而是积极参与到自己的护理过程中。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病人会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特别是在面对预后不良的疾病如癌症时。这种否认心理是他们应对恶劣病情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适量否认有助于缓解心理应激。这就像瞳孔对光的反应一样,当遇到强烈刺激时,瞳孔会收缩以保护视网膜。病人的否认同样有其积极作用,能在难以承受的病情袭来时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恐惧。过度否认可能会延误病情。

人们都有同情、怜悯和亲和的需求。在患难时刻,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之间会表现出更强烈的亲和力。在病人群体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病人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能消除孤独感,增强安全感,活跃病房氛围,调节心境,对治疗大有裨益。但有时候,病友间的消极情绪和信息交流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互相介绍偏方或经验性治疗,可能会干扰医生的正规治疗。

在疾病面前,大多数病人都会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尤其在疾病初期,他们可能不愿接受病人的角色,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一些已经明确诊断的病人可能半信半疑,或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科学态度而忽略医生的建议。医务人员需要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进行细致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疾病观念,克服侥幸心理。

理解并尊重病人的心理反应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全面考虑病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上一篇:医生们 请注意HIV职业暴露的预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