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养生之情志养生篇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 1.夏应“养长”...
-
夏季养生之睡眠养生篇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夜间睡眠多有不足,并且经过上午的劳作后,体力和精力的消耗较大,因此,每天应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促进体力和精力的回复。午睡一般以1h为宜,午睡时间过久,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时间越长,越是感到疲倦,不利于醒后很快进入工...
-
夏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且生机旺盛。此时,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张开,排除汗液以调节体温。但是,汗液过度排泄,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生中暑。 1.夏季对生理的影响 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8℃。气温达到或超过36℃时,易导致体...
-
癌症病人夏贵养心
夏季养生贵在养心,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癌症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大量用药,因此在夏季酷暑时节更应注意养心。养心的重点是养心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心气足则气能行津,则有汗出,此即养心之道。 夏...
-
炎夏宜养心
夏天,天阳下济,地热上升,气候炎热为四季之最。“人与日月相应”,在人体五脏之中,心属火,与夏相合。 夏天,天阳下济,地热上升,气候炎热为四季之最。“人与日月相应”,在人体五脏之中,心属火,与夏相合。因此,安度夏日,首当养心。 暑为夏季主气,“...
-
静坐最能御暑热
大暑已至,暑为夏季主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最易入心,可致人体体温调节失去平衡,大量蓄热,造成中暑。心主神志,暑热之邪侵入人体,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性情急躁。 大暑已至,暑为夏季主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
盛夏莫贪凉
时值大暑节气,自古以来此时夏日炎炎,甚为难过,诗人多有诗为叹,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夏夜叹》中写道:“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炎热的夏天,人们喜欢乘凉饮冷,以解暑热。但切莫贪凉,损伤阳气。 时值大暑节气,自古以来此时...
-
夏季养生莫善于清
夏季烈日炎炎,万物盛长,却又暑邪当令,火热炽盛。正似《水浒传》云:“赤热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这一季节,正需慎养,古人虽为安然度夏总结了很多养生方法,但总不离“清”之一字。 夏季烈日炎炎,万物盛长,却又暑邪当令,火热炽盛。正似《水浒...
-
暑季养生要则
中医认为暑季人体阳气外浮,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养生。 认为暑季人体阳气外浮,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 暑季当防中暑 暑季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室内降...
-
夏季阴暑阳暑简析
阳暑即中暑。一般来说,人体在一定限度内能适应夏日的不良气候条件,而产生热效应。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的体温调节就会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中暑。 一、阳暑的特点 明代名医对阳暑的起因及病状曾做过描述:“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
-
夏季也要吃点辣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养生保健最关键的是以除“湿”为主。这时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适量地加点“辣味”,可起到生发胃津增进食欲,疏肝健脾帮助消化的作用。 认为,大暑时节最关键的是以除“湿”为主。这时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适量地加点“辣味”,可起到生发...
-
夏暑季节饮食调节
炎热夏季节暑湿较重,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为主,以起到清热、防暑、敛汗、补液等作用,同时应少苦寒,节冷饮,少吃辛辣及油腻不易消化的食品。 炎热夏季节暑湿较重,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为主,以起到清热、防暑、...
-
夏季清凉防“风寒”
中医认为:“风”、“寒”都属于外邪,当抵抗力不足的时候,这些外邪就伺机入侵到身体,引起一系列比如关节酸痛、活动受限、肌肉僵硬等症状,不仅影响生活,也带来了健康隐患。 认为:“风”、“寒”都属于外邪,当抵抗力不足的时候,这些外邪就伺机入侵到身...
-
夏季安度注意四调养
精神调养: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精神调养上要体现一个“放”字。即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秀美,并切忌发怒,使精神充沛,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饱满,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浓厚的兴趣。 精神调养: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精神调养上要体现一...
-
夏季小儿祛暑药膳
夏季气温偏高,闷热潮湿。因此应注意小儿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保持住房空气流通与凉爽。孩子体温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并多喝点水。 夏季气温偏高,闷热潮湿。因此应注意小儿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保持住房空气流通与凉爽。孩子体温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
-
夏季护肝健脾湿李子
中医认为,李子性平味甘酸,具有清肝涤热、生津利水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咽干唇燥、津少口渴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按中医五行学说,李子在五果中属木,肝为木脏,故肝病宜食之。 认为,李子性平味甘酸,具有清肝涤热、生津利水功效,适用于内热、咽干唇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