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套叠的病因是什么
肠套叠,是一种肠管嵌套进相邻肠腔内的状况,对肠内容物的通行形成阻碍。在肠梗阻中,肠套叠占比约达15%~20%,其中急性肠套叠尤为常见,慢性肠套叠则多为继发性。现在,让我们一起探寻新生儿肠套叠的病因。
目录
一、肠套叠的症状
二、新生儿肠套叠的病因
三、如何预防婴儿肠套叠
四、肠套叠的食疗方案
五、肠套叠的常见检查方式
一、肠套叠的症状
1. 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病初时可能出现一两次正常大便,之后则是带有血和粘液的果酱样大便。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特征性大便。少数婴儿就诊时虽无血便,但肛门检查时可见手套染有血迹。
2. 腹痛:宝宝虽会腹痛,但无法准确描述,临床上可能表现为突然哭闹、面色苍白等。腹痛缓解时,宝宝可能恢复玩耍或入睡。若反复发作,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甚至休克等症状。
3. 呕吐:腹痛后可能随即发生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之后可能带有胆汁,晚期则可能吐出粪便样液体。
4. 腹部肿块:由于肠管发生套叠,局部可能隆起,像肿块一样。在病的早期,可以触及腹部肿物;到了晚期,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腹胀、休克甚至腹膜炎征象,可能反而不易查出腹部肿块。
二、新生儿肠套叠的病因
1.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加上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等生理特点,使得该区域容易受到刺激引发充血、水肿、肥厚,从而引发肠套叠。
2. 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这个阶段的婴儿肠道可能无法立即适应改变的食物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套叠。
3. 病毒感染:研究显示,急性肠套叠可能与肠道内的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各种刺激如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可能引发肠道痉挛,使肠蠕动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也被认为是引起套叠的原因之一。
5. 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部分肠套叠患者具有家族发病史。
三、如何预防婴儿肠套叠
1. 添加辅食时,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每次尝试一种新的食物,必须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一般需57天的适应期。
2. 添加食物的量应从少到多,如喂食蛋黄,可先试喂1/4个,适应后再增至1/2个,然后增至1个。
3. 食物应从稀到稠,如先从米汤开始,然后米糊、米粥。
4. 食物性质从细到粗,先从菜汁、细菜泥开始,至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5. 炎热的夏季或宝宝身体不适时不宜添加新的辅食。
四、肠套叠的食疗方案
例如:酸奶银耳水果羹的制作方法:将银耳用温水洗净泡开,撕成小片,然后用冷水熬成稠状并加入冰糖。熬好后放凉,最后放入冰箱冷藏30分钟。将水果切丁后放入冰糖银耳中,最后加入酸奶拌好即可食用。另外还有黑豆醋冰饮等食谱可供参考。
五、肠套叠的常见检查方式(此处未在原文章中明确提及内容)略。
探秘肠套叠的多元检查方式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内有一段肠道“迷路”了,错入另一段肠道之中,这就是肠套叠。为了确诊并治疗这一病症,医生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精准的检查方法。
通过肛门指诊,医生可以初步感知肠道内的异常情况。如果指套上出现血迹或排出带有血便,那就可能是肠套叠的征兆。严重时,甚至可以触摸到类似子宫颈的肿块。
接下来,X线检查进一步揭示肠道内部的状况。腹部平片可能会显示出部分肠管的积气积液以及扩张的小肠袢。如果在右下或右腹部看到一段充气结肠内有腊肠样软组织肿块,那就可能是肠套叠的直接征象。钡餐检查则多用于诊断小肠套叠以及特殊的空肠-胃吻合口套叠等。
空气灌肠检查是借助透亮气体来衬托出套入部的密度高的软组织包块影,不仅能早期确诊,还有整复的作用。通过结肠注气,医生可以在荧光透视下缓慢注入空气,观察肠道内的变化。
内镜检查则是深入到胃部或其他小肠部位进行检查。对于胃空肠吻合口套叠,纤维胃镜可以帮助确诊,而慢性小肠型套叠则可以采用纤维小肠镜来诊断。
超声检查能够呈现出肠梗阻、套叠部位以及肠壁缺血等特征表现。通过高分辨率的探头,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套叠部位的实质性团块以及“同心圆”征和“套筒”征等特征。
CT和MRI检查也能为医生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CT会显示腹腔内分层状软组织肿块,而MRI则能详细展示套叠近端肠管的扩张、积气以及气-液平面等情况。
通过这些先进的检查技术,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诊断肠套叠,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