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的概述
癌症,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在晚期时,疼痛成为了患者的主要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有70-80%的恶性肿瘤病人在晚期会经历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休息和食欲,更可能导致情绪极度低落,全身衰竭,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说,控制疼痛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强痛定、安乃近、消炎痛等,在癌症疼痛的治疗上效果有限,其毒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和抑制等,使得长期应用变得困难。癌症疼痛的产生,源于肿瘤对组织神经的压迫、侵犯,这种疼痛在癌症早期较为少见,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尤其是晚期,病灶增大并转移到其他组织,疼痛的发生率显著提高。
现代医学尝试通过局部治疗、镇痛药以及阻断疼痛传导途径等方法来缓解癌症疼痛。局部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和手术,以控制局部肿瘤、解除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半身放疗对全身广泛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疗效。通过切断颈髓前外侧束方法来阻断神经传导,也能达到止痛效果。
止痛剂如可待因、虽然能暂时缓解癌性疼痛,但易成瘾,且需求量会逐渐增大,间隔时间缩短。
在中医看来,癌症疼痛的发生与邪毒内蓄、气滞血瘀有关。治疗时,消肿解毒、活血理气是主要法则。根据临床表现,癌症疼痛可分为邪毒内盛型、血瘀型和气滞型。由于三种类型常同时出现,因此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解毒消肿的方法常需配合使用。除了内服药物,局部外敷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弥补内服药的不足,使药物直达病所。
我国高度重视癌症疼痛的治疗,投入了大量资源加强三阶梯止痛工作的推进。国家卫生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癌痛控制提供了便利条件。疼痛的定义和分类对于理解和治疗癌症疼痛具有重要意义。急性痛和慢性痛是疼痛的两种类型,而晚期肿瘤病人的疼痛多为慢性痛,临床上较难控制。根据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疼痛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痛。
癌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癌组织侵犯神经组织、空腔脏器梗阻、感染、溃疡、坏死等引起的。对于癌症疼痛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局部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对于患者和家属的关怀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癌痛,可以让患者在有限的宝贵生命中活得更有价值,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关于癌性疼痛的来源,可以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直接来源于癌症自身的发展。当癌症细胞扩散至骨骼、神经或内脏器官时,便会对这些部位产生压迫,导致疼痛。想象一下,肿瘤像是一个入侵者,逐渐侵蚀我们的身体,让骨、神经和内脏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限于某一部位,它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角落。当肿瘤浸润或转移到皮肤、软组织时,疼痛便随之而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癌性疼痛中尤为常见,占比高达80%。这意味着,在癌症发展的过程中,大脑的压力可能会逐渐增大,引发剧烈的疼痛。
第二类疼痛则是由癌症治疗过程引起的。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无论是手术、化疗还是放疗,都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导致疼痛的产生。比如,外科手术后的瘢痕痛、幻肢痛等,这些疼痛源于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化疗药物在消灭癌细胞的也可能引发静脉炎、神经病变等副作用,这些都会带来额外的疼痛。虽然这些疼痛是暂时的,但它们同样需要被关注和缓解。这类疼痛在癌性疼痛中的占比约为10%,虽然相对较低,但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癌性疼痛,它们都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支持。也希望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能找到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更好地面对癌症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