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血管瘤
绒毛膜血管瘤:一种悄然无声的良性毛细血管瘤
你听说过绒毛膜血管瘤吗?这个看似陌生的病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100个胎盘中就可能有一个隐藏着这个秘密。虽然绒毛膜血管瘤多数较小,深埋在胎盘组织中,几乎不会引起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它们并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它们可能比实际发现的情况要多得多。
那么,这个神秘的绒毛膜血管瘤究竟从何而来呢?它表现为绒毛间质中一部分血管和基质异常活跃,生长超出了正常范围,与蜕膜组织的正常关系也受到影响。关于它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尿囊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属于先天性畸形或血肿,并非真正的肿瘤。但也有人认为,无论它是先天性还是组织异常发展而来,都是赘生物的一种。
诊断绒毛膜血管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来初步判断。传统的“HBES”葡萄胎史、阴道流血、子宫增大和子宫变软是诊断恶性葡萄胎的重要依据。要确诊还需要检测患者体内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如果葡萄胎排出后一段时间,尿或血中的hCG仍然持续阳性,那么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排除宫腔内残存的葡萄胎组织或较大的黄素囊肿。如果没有取得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那么就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
一、肿瘤中心坏死与造影剂的挑战
肿瘤中心发生坏死,犹如一座荒芜的孤岛,因为缺乏血管,造影剂无法或少量进入这片禁区。卵巢静脉扩张,似乎在为这片沉寂的区域寻求生命的涓涓细流。
二、盆腔超声
盆腔超声检查在诊断葡萄胎和黄素囊肿方面的准确性,早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它在诊断子宫受累的恶性滋养细胞疾病方面的价值,尚待进一步揭示。Berkowitz等人通过对持续性妊娠性滋养细胞疾病的33例研究,发现盆腔B超显像在治疗前评估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当子宫出现广泛性滋养细胞侵蚀时,其图像清晰明了,因此建议将盆腔B超检查列为治疗前的关键诊断依据。这些B超图像通常显示子宫肌层内存在密集的不均匀光点。
三、病理世界的介绍
恶葡的病理表现丰富多彩。肉眼观察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量水泡状结构,看似良性葡萄胎,但瘤组织已深入子宫肌层或血窦,周围伴随出血和坏死;二是中等或少量水泡,伴随出血和坏死组织,滋养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增生,部分细胞分化不良;三是几乎全为血块或坏死组织,仅在仔细检查后才能发现少量水泡。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滋养细胞的高度增生和不良分化,形态类似于绒癌。尤其是接近子宫蜕膜的滋养细胞,其增生程度通常较远离蜕膜的细胞更为明显。
恶性葡萄胎的转移主要通过血行转移。绒毛随着血液循环游走至身体其他部位,引发组织破坏和出血,形成血肿。肺和阴道是恶葡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特别是在阴道前壁和尿道口处。虽然脑转移和其他部位的转移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转移灶可能在葡萄胎排出前或排出后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转移灶甚至在子宫切除甚至绝经多年后仍然出现。恶葡破坏的组织在显微镜下能找到完整的绒毛,这是与绒癌鉴别的关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