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如何诊断与治疗?
骨矿含量曾经被认为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将骨密度(BMD)作为核心指标。这一转变反映了我们对骨骼健康的深入理解的不断进步。
新的诊断标准将骨密度状况分为四个等级:
1. 正常骨量:骨矿密度(BMD)或骨矿含量(BMC)与年轻成年人的平均值相比,差异在一个标准差以内。这意味着骨骼健康状态良好,骨质疏松的风险较低。
2. 骨量减少:骨密度或骨矿含量较年轻成年人平均值低1至2.5个标准差。这个阶段是骨质疏松的预警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
3. 骨质疏松症:当骨密度或骨矿含量较年轻成年人平均低2.5个标准差或以上时,即进入骨质疏松症的阶段。此时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4. 严重骨质疏松症:除了符合上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还伴有至少一处脆性骨折。这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的阶段,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针对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治疗,有两种主要方法:
1. 激素替代疗法(HRT):研究表明,对于绝经后的妇女,单独应用雌激素或与孕激素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骨量的丢失。这一疗法在保持骨骼健康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2. 补钙:适量钙的摄入对于达到峰值骨量并保持骨骼健康是必要的。尽管中国居民的每日钙摄入量约为mg,但除日常饮食外,仍需额外补充约600mg的钙。对于绝经后的妇女,建议的每日钙摄入量为600至1200mg。
了解这些关于骨质疏松的信息对于维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骨骼健康的认知也在不断进步。从骨矿含量到骨密度的诊断标准的转变,再到绝经后妇女的治疗方法的研究,都是我们对抗骨质疏松、保护骨骼健康的努力。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