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的功效与作用
北芪,又称黄芪或绵芪,因其产于北方而得名。其药材以根粗长、质绵、折断后呈面粉性、黄白色、味甜者为佳。北芪味甘微温,入脾、肺二经,为补益气血的良品。除补气功效外,北芪还有多种功用,被誉为“一药多能”。以下是关于北芪的详细介绍:
目录
北芪的功效与作用
北芪相关饮食
北芪泡水喝的禁忌
黄芪和北芪的区别
北芪证治验方
北芪的功效与作用
北芪,以其广泛的用途被誉为“一药多能”。其应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等多个领域,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1. 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状。北芪的补气力强,善补肺气,可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等。
2. 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能补气固表以止汗。
3. 益气升阳:用于气虚下陷之症,如脱肛、子宫脱垂等。
4. 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肿,常与其他药材如白术、防己等配合使用。
5. 托疮排脓:用于气虚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愈合,有排脓生肌作用。北芪还有降血糖、增强抗癌药效果、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等作用。
北芪相关饮食
推荐食法:北芪肉苁蓉煲猪展。这款汤水具有补肾固表、润燥通便的功效,是秋燥时的家庭靓汤之一。
北芪泡水喝的禁忌
虽然北芪具有多种功效,但并非人人适宜。春天不适合服用北芪,因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而北芪具有收敛的效果,因此不适合在这个季节服用。
黄芪和北芪的区别
黄芪和北芪其实是同一种药材,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两者在功效上并无明显区别。
北芪证治验方
北芪在中医中广泛应用,有多种证治验方。如与党参、白术等配伍,可治疗脾虚泄泻;与肉桂配伍,可托疮排脓;重用的北芪还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等。
感冒与月经期间,请暂别服用北芪
从身体状态的角度看,女性在月经期间和感冒期间,身体较为虚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专家建议,最好避免服用北芪。北芪最适合的是气虚脾湿的人群,这类人群通常身体虚胖,肌肉松软。而对于体质结实或干瘦的人群,则不宜服用北芪。
长期服用北芪易引发上火
北芪是一种性温燥的中药,因此大量服用后容易导致身体上火。有些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等奇怪的感觉,这就是身体上火的表现。为了预防上火,建议在服用北芪时搭配一些麦冬。麦冬具有滋阴下火的作用,与北芪相辅相成,既能保健身体,又能避免上火。
肾病患者需谨慎服用北芪
对于肾病患者,特别是阴虚所致的肾病、湿热及热毒导致的肾病情况,应谨慎使用北芪。因为北芪性温,服用后易加重体内的热,伤阴动血,不利于健康。如确需使用北芪,应与其他药材配伍,以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服用北芪的注意事项
实验发现,服用北芪时不宜使用环磷酰胺5,这种物质与黄芪相克,会损害健康。黄芪的使用量也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在使用北芪时,最好加入一些养阴的药物,如生地、熟地、麦冬、黄连、黄岑、大黄、玉竹等。
黄芪与北芪的区别
北芪是黄芪的一种,特指生长在北方的黄芪。南方也有类似的补益药材南芪,其效力与北芪相当,但温热性较低。黄芪是正式名称,而北芪则是以产地命名的。比如川连、鸡爪连都是黄连,因产于四川、形状似鸡爪而得名。虽然黄芪有许多别称,但北芪并不等同于正北芪。正北芪只有山西浑源才能生长,其皂苷含量远高于其他黄芪,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一般人吃了普通黄芪可能效果不明显,而正北芪对中老年人体虚者效果非常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的“北芪”多为内蒙、东北等地出产,而非真正的正北芪。
北芪证治验方分享
在金秋时节,黄芪四两、甘草一两的草本精华共舞。每一次研磨成细末,只需服用二钱,热水轻轻送下。这宛如秋风轻拂,带走世间的燥热,给予肺部一片清凉。
当肺部遭遇痈痛之困,黄芪便挺身而出。二两黄芪细研后,每次煎汤服用二钱。一日之间,服用三到四次,仿佛为肺部注入一股清泉,滋润每一寸干涸之地。
遭遇甲疽之痛,不必慌张。黄芪二两与茹一两,浸泡于醋中一宿,再加入猪油五合,微火慢煎。当煎至二合时,去渣取脂,轻轻涂抹于疮上。每日三次,守护你的双足。
孕期中的胎动不安,如同心头之患。黄芪与芎各一两,加入糯米一合,水一升,共同煮沸。分次服下,宛如山间清泉,安抚腹中的不安。
阴汗湿痒之症,让人难以启齿。黄芪酒炒后研细,再配上熟猪心,美味与健康并存。细细品尝,让这份疗效在舌尖舞动。
黄芪,这神奇的草本之物,在古老的智慧中绽放光彩。每一次的研磨、煎煮、浸泡,都是对身体的深情呵护,带你领略中医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