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须细心 孩子说话反映着内心世界
通过语速和音调洞悉孩子内心世界
语速,即说话的快慢,是心理状态的最直接体现。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观察他们说话的语速变化是一个有效途径。
孩子们各有独特的说话方式,有的语速快捷如机关枪,有的则慢条斯理。这些差异正是孩子性格的反映。平时说话快的孩子,性格直爽活泼;而说话慢的孩子则较为内向。当孩子突然改变说话速度,出现与平时相反的情况时,父母需要警惕,这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
从父母与孩子的谈话方式来看,当孩子说话的语速比平常明显缓慢时,可能意味着孩子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和观点产生不满,失去了积极参与的兴趣,只能通过放慢语速来消极应对。
而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的语速加快,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对父母的观点非常感兴趣,引起脑部兴奋;二是父母谈论的话题涉及孩子的短处或错误,孩子想要快速转移话题;三是孩子希望就某一事件得到父母的夸奖。
心理专家指出,当孩子内心有不安或恐慌情绪时,他们的语速也会变快,试图通过快速讲述其他事情来转移话题,掩饰内心的情绪。作为父母,当孩子说话的语速与平时不同,甚至是相反时,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他们可能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理解。
除了语速,孩子说话的音调高低也是心理变化的明显表现。人们在激动时,说话音调会特别高,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从小声的哼哼变成大声地哭闹。当孩子做错事被识破后,狡辩的声音也会升高。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有时会采取大吼大叫、反抗激辩的方式来企图掩饰过失。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至关重要。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采用低声调的方式更为有效。低沉平衡的声调代表理性,容易让人接受。父母如果适时压低声调,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劝诫。低声批评孩子还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先发制人,不让孩子运用高音调。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仅仅采用高压手段并非明智之举,反而可能破坏家庭气氛,无法对孩子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