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安全感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让孩子成为主导,而大人们则要学会放下身段,全心全意地欣赏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这种理念在桐桐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回想起桐桐刚刚步入人生第14个月的时候,我曾经撰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她安全感的日志。从那时起,她的安全感便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她已经能够坦然接受我上班的事实,甚至主动向我告别,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有时我也会对桐桐的一些表现感到困惑,担心我是否在某些方面做错了,让她失去了安全感。
尤其是以下两种情况让我一度陷入了深思:下班后,桐桐会紧紧粘着我,似乎连一直陪伴她的爷爷都不重要了。还有的时候,她会哭闹着不让我去上班,甚至不愿意去爷爷奶奶家。我不禁疑惑,难道桐桐的安全感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稳固吗?
幸运的是,一本名为《倾听孩子》的书籍为我解开了困惑。这本书中,作者专门讨论了孩子的安全感问题,并指出通过专门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加深孩子对我们信任的关键。在这个专门的时间里,我们要放下大人的架子,让孩子成为主导,展现出我们对孩子的欣赏,不去干预他们的行为,甚至扮演弱势的角色。
虽然我没有严格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但我可以确信,在与桐桐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做到了作者所提到的要点。通过这样做,我发现桐桐对我的信任感越来越深。她会向我敞开心扉,分享她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桐桐会做出一些看似“退步”的行为,但实际上这是她的安全感在增强的表现。她会不厌其烦地让我陪她做一些我可能不喜欢的事情,新的活动领域,越来越依赖我,甚至一有烦心事就会向我抱怨、发怒或哭泣。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是她对我的信任和对世界的安全感的建立。
通过帕蒂的描述,我对安全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我看来,安全感是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感。在建构这种感觉的过程中,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母亲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孩子就会建立起对他人的信赖感和对世界的安全感。这种信赖感会让孩子觉得世界是安全的,并愿意放手去。
我想说的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勇敢地面对世界的挑战,不会过分依赖母亲。因为他们知道母亲会一直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而那些面对困难场景时能够勇敢前行的孩子,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安全感。这也让我回想起李跃儿笔下的那个最有安全感的孩子的故事,他们的成长历程都是如此令人感动和钦佩。关于帕蒂关于孩子对母亲依恋或愤怒与安全感的表述,或许存在一些误解和困惑。我们常常听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孩子粘人表现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另一种则认为这是安全感增强的表现,两者似乎存在矛盾。从帕蒂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过于依赖母亲,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让他们能够自如地处理与母亲的关系。当孩子开始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状态,不再过分依赖母亲时,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的安全感正在逐步建立。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永远不会再粘母亲。当孩子遇到不确定或具有负面影响的情境时,他们依然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对母亲的依恋,甚至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并不是安全感的退步,而是孩子确认母亲无条件接受和信赖后的正常反应。
帕蒂在描述这一现象时,用词谨慎且深思熟虑。当孩子敢于在母亲面前表达愤怒和依恋时,这意味着他们对母亲的安全感正在增强。试想,如果孩子在母亲面前连最基本的情绪都不敢表达,我们怎能断定孩子已经建立了对母亲的无条件信任和安全感的信赖呢?这样的理解和分析是基于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对母子关系的准确把握。帕蒂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母子关系的微妙变化。这种理解和洞察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孩子相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