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免疫治疗让乙肝妈妈放心母乳喂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估计高达7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导致的。对于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对于新生儿,尤其是那些出生于乙肝病毒感染家庭的孩子,情况则更为严峻。他们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可能性非常高,且会继续传染给他人。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成为控制乙型肝炎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范玲教授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率在过去是惊人的。在乙型肝炎疫苗广泛接种之前,这一传播率甚至高达50%。自从我国开始为新生儿提供免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双重免疫后,这一传播率已经显著下降。尽管如此,e抗原阳性的孕妇如果病毒载量高,其传播率仍可达10%-11%,甚至更高。
范玲教授强调,乙肝病毒对孕妇和胎儿都有显著影响。对于孕妇来说,乙肝病毒可能导致妊娠期高血压、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重症肝炎,威胁生命。对于这种情况的孕妇,医生通常会建议她们在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妊娠。
对于胎儿而言,孕妇合并慢性乙肝病毒会提高胎儿流产、早产和胎死宫内的几率。范玲教授分析,这可能与孕妇肝脏受损有关。保障母婴健康需要加强对乙肝病毒的有效控制。
在母婴传播方面,范玲教授详细介绍了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的途径。她特别指出,产时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其中阴道分娩比剖宫产的传播几率更高。这是因为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对于e抗原阳性的孕妇来说,产时感染率高达80%。范玲教授强调,通过双重免疫策略(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母婴传播。产后母乳喂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同样可以通过双重免疫策略降低感染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血液传播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唾液、汗液等所有体液都可能造成感染。因此除了接受免疫治疗和注意分娩方式外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防护。
范玲教授还提到HBV-DNA含量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之一。高病毒载量的孕妇新生儿发生母婴传播的几率更大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键环节。过去曾采用妊娠期间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方法进行阻断但这种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并不被推荐。目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是妊娠期间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双重免疫策略的使用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保护母婴健康。范玲教授强调,妊娠中晚期是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关键时机。在孕期的24至28周,口服抗病物能够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临床研究的支持,也符合《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的建议。针对HBV-DNA阈值超过特定标准的孕妇,更应采取积极的孕期药物治疗措施。范玲教授特别指出,对于HBV-DNA值达到一定浓度的孕妇,母婴传播的风险显著上升,应当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判断母婴阻断是否成功的时间点并不在新生儿刚出生时,而是在婴儿出生后七至十二个月。在这个时间点,通过检测静脉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DNA可以确认母婴阻断的结果。阳性结果意味着母婴阻断失败,病毒已经成功传播给新生儿。对于为何不在新生儿出生时进行检测,范玲教授解释道,新生儿出生后短时间内检测结果阳性并不能确定发生了真正的母婴传播,可能是母血污染或胎盘剥离导致的短暂病毒血症。需要在婴儿体内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后进行检测更为准确。范玲教授提醒广大母亲和新生儿家长,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抵抗力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黏膜,避免破损并避免接触到母亲的血液、唾液等可能含有病毒的体液。如果新生儿皮肤黏膜出现破损,更要特别小心防护。范玲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主治医师和教授,拥有三十多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擅长高危妊娠及产科疑难并发症的诊治和产科危重症的救治。她在学术领域也有深厚的积累,已在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七十多篇。她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的科研项目,致力于推动妇产科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