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病毒肆虐 各类人群需关注
随着冬季的来临,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这个季节不仅呼吸道传染病频发,其他传染病的预防也同样重要。市医学会日前举办的大型义诊活动中,多位医学专家发出提醒,随着毛蚶类水产品的上市,市民在享受美食的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水卫生,预防病毒性甲、戊肝炎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在近期呈现上升趋势。市卫生局的数据显示,在10月的法定传染病疫情中,病毒性肝炎位列前五位病种中的第四位,且这些病种的总数占据了本月总疫情的95.5%。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李燕婷医师介绍,虽然丙型、丁型、庚型肝炎通过输血、母婴传播途径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成人中,乙肝通过不当性传播,甚至理发等不洁公共服务渠道传播的机率却在上升。随着毛蚶类水产品的上市,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尤其食用生、半生的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更是高风险行为。各年龄段人群对甲、戊型病毒均易感,而高发年龄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市民在享受美食的应重视个人卫生和饮水卫生,防止甲、戊肝的发生。
除了成人,小儿也可能感染肝炎。当孩子出现全身乏力、精神变差、不爱玩耍、老想睡觉、食欲下降、油腻食物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延误病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张薇莉介绍,虽然引起小儿肝炎的病毒不同,但临床表现很相似。休息和营养是小儿肝炎治疗的关键。家长还需观察孩子体症,如尿黄、眼睛和皮肤发黄、大便颜色变白等,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周刊还特别提醒市民重视丙肝的危害性。虽然丙肝病毒的发现时间不足20年,但其快速增加的感染率已引起全球关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徐国光介绍,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染。预防丙肝病毒感染要从生活方式入手,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当性行为等。由于丙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常隐匿,不易被发现,因此市民应重视并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少数妇女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蒋佩茹提醒,虽然妊娠期肝功能异常并不等同于传染上病毒性肝炎,但孕妇仍应关注自身健康,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她也强调,病毒性肝炎在妊娠期各期均有可能出现,母亲应重视并及早治疗以降低母婴死亡率。
抑制病毒复制是治疗乙肝的重中之重
在许多患者心中,只要肝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就万事无忧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蒋音提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来说,治疗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她强调,长期有效地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是阻止疾病进展、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关键。为此,持续的抗病毒治疗是不可或缺的。
蒋音医师介绍,越来越多的医学案例显示,只有坚持抗病毒为主的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才能达到治疗目标,特别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和持续抑制病毒复制是乙肝治疗的核心手段,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至3年的时间。忽视对病毒复制的持续抑制,可能会导致病毒大量复制,使疾病进展到晚期。
中医药在慢性肝病治疗中显优势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张琴表示,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在治疗急慢性肝病领域逐渐展现出独特优势。
张琴医师指出,中医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乏力、消化道疾病、肝区不适等。通过从整体角度“调整阴阳”,中医药可以达到“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中医药还能保护肝细胞、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恢复肝功能。通过激发与免疫和抗炎反应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的产生,中医药有助于调整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
肝炎的预防与重视
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感染多种类型的肝炎病毒,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等。这些病毒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容易使感染者成为慢性带毒者,甚至发展成慢性肝炎。预防肝炎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甲肝的预防,急性期病人的隔离期不得少于4周,同时对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管理水源、食前便后多次洗手、推行分餐制或分筷制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乙肝的预防,急性期病人的隔离期至少为30天。对特定人群如幼托机构工作人员、食品从业人员、水厂职工等进行定期监测,发现HBsAg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加强献血者的HBV-m检测,防止输血后肝炎的发生。注射乙肝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接种前需进行检查,确保接种者未感染乙肝。接种后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
至于丙肝和丁肝的预防,主要参照乙肝的预防措施。但目前还没有预防丙肝和丁肝的疫苗可供注射。戊肝的预防方法与甲肝相似,同样没有专门的预防疫苗。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肝炎的关键。当发现周围人HBsAg阳性时,不必过于惊慌,但应注意自我保护。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预防肝炎不容忽视。
(实习编辑:李杏带来的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