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四项是怎么回事?
肝纤维化:从诊断到评估的医学
肝纤维化,这一慢性肝病进展中的关键过程,源于肝内纤维形成和降解的失衡,导致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常伴随炎症,并可能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关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它是明确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以及药物疗效的重要依据。尽管一般采用半定量计分系统,但由于肝纤维化在肝脏内的分布不均,以及肝穿刺组织仅占全肝的五万分之一,可能导致诊断误差。强调肝活检标本应至少包含多个汇管区,并达到一定的长度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肝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非创伤性检查替代方法成为迫切需求。
在生化学检测方面,血清中的某些成分如HA、LN、PCIII和C?IV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特别是HA和PCIII在早期肝纤维化中有较高的价值,但也受到肝脏炎症程度的影响。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PDGF BB、TIMP 1等也被用于评价肝纤维化的程度。近年来推出的Fibrotest(FT)和ActiTest(AT)系统提供了简便、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能够定量评价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肝脏的炎症坏死状况。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B超对肝脏表面、肝脏回声等与肝纤维化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对于早期阶段的区分较为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提供了有力工具。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肝纤维化的理解更加深入,诊断和评价方法也日益丰富。从传统的肝活检到现代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和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更为便捷、准确的方法,以更好地管理这一慢性肝病进展中的重要过程。Fibroscan(FS),作为一种新兴的单维瞬变弹性图技术,凭借其结合超声(5 MHz)与低频弹性波(50 Hz)的能力,成为了评估组织硬度的精准仪器。肝脏硬度与肝纤维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而这一仪器正是通过测量反射波的kPa值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根据Sandrin等人的研究报道,当FS的反射波kPa值低于或等于5.1时,有93%的患者其纤维化程度处于F0或F1阶段。相反,反射波高于或等于7.6 kPa的患者,其纤维化程度达到F2或更高阶段的概率高达94%。
Zio1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技术。他们发现,反射波在3 kPa及以下的患者均处于F1阶段。而当反射波达到特定阈值如8.74 kPa、9.56 kPa和14.52 kPa时,它们分别对应F≥2、F≥3和F=4的纤维化程度。这一技术对于肝纤维化的检测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反射波超过8.74 kPa的患者,他们需要进一步治疗,而无需经历痛苦的肝穿刺过程。
尽管F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对于某些患者,如肋间隙狭窄或肥胖者,该技术可能无法适用。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慢性丙肝患者来说,FS已经成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检测肝纤维化的工具。Castera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对183例慢性丙肝患者进行了FS、FT和ARPI检测,并与肝穿刺活检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FS对于F≥2、F≥3和F=4的符合率分别达到了84%、95%和94%。这证明了FS技术在避免肝穿刺的为大多数肝纤维化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诊断手段。
FS的优点显而易见。它是一种无创、无痛、无并发症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5 min),可在门诊或床边进行。由于其结果量化、客观、可靠,且重复性好,FS有望在未来取代肝穿刺,成为诊断和监测肝纤维化进程的主要手段。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无疑将为广大肝纤维化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