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屋子,打扫心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总有对这句老话持有怀疑态度的人,他们以近期流行的神探福尔摩斯系列电影中的福尔摩斯为例。尽管这位神探的世界显得混乱不堪,但他称之为“井然有序”。无论你是否胸怀壮志,无论你的东西是杂乱无章还是有序摆放,一个整洁的屋子总能带来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人们的心理感受和空间感受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习惯用空间方位词汇来映射内心的一些情感和价值观念。诸如向上流、力争上游、大方得体等积极词汇与向下流、马虎粗心等消极词汇,这些词汇背后的空间概念早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理之中。早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经能够感知近大远小的概念。这些具体的空间概念在帮助我们理解抽象语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内心的感受。
有的人必须整理好房间才能安心工作,因为房间内的杂乱无序会让他们感到烦躁不安。相反,当环境变得整洁时,他们的内心也会变得平静。这就像Windows操作系统试图通过模仿一望无际的大自然来给用户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样。尽管它无法改变用户的习惯,有些人仍然喜欢让桌面充满各种图标,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也意识到这样的桌面显得杂乱无章。
心理学家Boroditsky致力于证明空间混乱对心理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而不仅仅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或商人用来欺骗消费者的手段。他发现,如果将积极词汇放在屏幕上方而消极词汇放在屏幕下方,人们会更快地识别出这些词汇。反之,将消极词汇置于上方而积极词汇置于下方时,人们的反应则会变得迟缓。这表明人们倾向于将积极词汇与上方方位关联起来,而将消极词汇与下方方位关联起来。同样地,在描述权力关系时,垂直方位概念比水平方位概念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汉语中的诸如上下级、、下乡等词汇说明了中国人对权力概念的垂直理解。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Lawrence E. Williams和John A. Bargh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在处理不同密度的视觉信息时,其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变化。看过稀疏分布的点的人更容易发笑,而看过密集分布的点的人则更容易感到紧张和悲观。这表明物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会自动在人的脑海中转化为心理距离,进而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办公桌和起居室的整洁程度不仅关乎我们的心情,还能影响我们对笑话和暴力的评价。
紧张情绪也并不总是坏事。两位科学家还发现,那些看到密集点的人对潜在危害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一点在减肥方面尤为重要。当参与者评估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的卡路里时,虽然所有人对健康食品的看法大致相同,但那些看到稀疏点的人可能会低估不健康食品的卡路里含量,因为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高热量食品的危害性。他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盲目乐观的态度和感情淡漠的倾向。
人们对空间距离的感觉和心理感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越远越安全。早在半个世纪前,进化论学家坎贝尔就指出视觉具有适应性特征,能够自动从环境中搜索出安全的空间并解除生理上对未知危险的警觉状态。同样地,当遇到危险时也会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感。最近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关联现象的存在。Mobbs等科学家发现,前脑和中脑在处理与个体和危险物的距离信息时,会评估这些距离的大小并产生不同的敏感度。这一过程揭示了我们内心判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空间距离。
除了我们直观感受到的空间距离,我们的判断还会受到温度、味觉等感知的影响。这种感知的比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常常用“热情”和“冷漠”来形容一个人,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或冰冷,还因为当我们自己身体感觉温暖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周围的人也更加温暖和热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认知是建立在感觉运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婴儿时期,我们通过抓、听、闻等最直接的方式来感知世界。即使长大后我们学会了抽象思维,这种感知仍然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比如,我们吃糖时会感到快乐,这种积极的情绪与感觉紧密相连,形成了稳定的身心反应模式。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的笑容甜美时,实际上是在感受他们积极的情绪。这种表达方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使得比喻成为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
空间位置与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类早期就注意到的现象。在风水学中,许多室内摆设都是为了创造更舒适的心理感受。比如,床的位置通常放在靠墙的地方,这样会使人感到更加安全;家中的镜子不会对着大门,避免让人一进门就受到惊吓。屋子保持整洁不仅仅是为了财运或某种信仰,更多的是为了保持平和的心境。
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室内环境的调整还是自身心情的调节,都是为了达到一种更舒适、更和谐的状态。让我们时常打扫屋子,也打扫心情,让生活更加美好。
(实习编辑:卢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