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障碍困扰“90后”大学生
进入大学,对于许多新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不少新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可能会遇到心理矛盾的加剧、学习动力的缺失以及人际关系的困扰。这种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尤为明显。
小刘是其中的一员。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自己与同学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距离感,无法融入其中。他宁愿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也不愿意去食堂吃饭。渐渐地,他开始害怕上学,害怕面对老师和同学,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经过诊断,他被确诊为社交障碍。
调查发现,在“90后”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中,短信和“聊QQ”等即时异地沟通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传统的聚会联谊等交流方式,却不被他们青睐。这导致许多大学生感到孤独和空虚,缺乏知心朋友。专家指出,过多地依赖这种即时异地沟通模式,会使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缺乏现实社交能力。
社交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如避免参加聚会、害怕在别人注视下工作、不敢与不太熟悉的人交谈等。这些症状已经对许多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误将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视为害羞或个性叛逆,直到问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才进行治疗。
社交障碍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交机会。专家指出,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七八岁孩子的水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考试导向的教育制度和学习压力之外,还有春游、夏令营等活动的减少,以及家长和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过度重视,忽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需求。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情感氛围以及青少年的焦虑特征,也是导致社交障碍的重要因素。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社交障碍是可以治愈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认知为主的整合心理方案。一旦有社交障碍的困扰,应该尽早接受干预或治疗。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新生走出人际交往的困局呢?专家建议,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提高思维能力,用全面、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多参加社会活动,如加入学校社团或成为志愿者,都是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的极好机会。
专家也提醒新生家长,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应该给他们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理解、鼓励、独立的氛围,让孩子多锻炼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一旦孩子出现社交障碍,家长们应多鼓励孩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阶段,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新生需要面对的挑战。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更好地融入新的集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