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
尽管许多单纯性肝病患者通过节制饮食、增加运动以及戒除不良嗜好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便能有效防治肥胖和相关脂肪肝,但改变生活方式并非万能。对于部分患者,药物治疗的介入是促进疾病康复所必需的。
针对代谢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防治脂肪性肝炎、2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对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首先推荐的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热限制、增加运动量以及改变饮食组分。但对于通过充分生活方式治疗后,仍无法使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恢复正常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药物治疗的二级干预成为必要。
具体措施包括:对于肥胖患者,若基础治疗六个月后体重下降和腰围减少不明显,或体重指数(BMI)超过27kg/m2并伴随血脂、血糖、血压等两项以上指标异常,考虑使用或奥利司他等减肥药物。对于血脂紊乱的患者,在基础治疗和/或应用减肥降糖药物3-6个月以上仍呈混合性高脂血症或高脂血症合并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需考虑使用贝特类、他汀类或普罗布考等降血脂药物。对于血压高于或等于140/90 mmHg的患者,应根据治疗指南接受降血压药物治疗。若合并糖尿病,血压高于或等于130/80 mmHg时即应开始药物降压治疗。
对于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2型糖尿病发病、降低心血管危险的药物,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例如,二甲双胍在代谢综合征人群中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降低糖耐量损害和胰岛素抵抗人群糖尿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糖耐量损害、空腹血糖增高以及内脏性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可考虑应用二甲双胍以及罗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以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
针对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
保肝药物主要用于辅助治疗特定类型的脂肪肝患者,如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脂肪肝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脂肪肝患者等。这些药物的主要目的是去脂、稳定肝细胞膜、抗炎,并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现有研究表明,多数保肝药物仅起到辅助和对症治疗的作用,有些药物的应用是经验性的,缺乏确实的临床药理学基础。在治疗脂肪性肝病时,应深刻认识其发病机制并合理选择药物。中药治疗脂肪性肝病则通过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内生理反应趋于平衡,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关于脂肪肝的治疗,药物治疗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的方案。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可能会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等药物。对于合并胆囊炎、胆石症等的患者,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能更为合适。对于不能戒酒导致的脂肪肝,同样需要使用特定的药物。而针对进展性肝纤维化的脂肪肝,可能需要使用复方鳖甲软肝片等进行抗纤维化治疗。
药物治疗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事实上,脂肪肝患者应该重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去除病因、饮食调整、运动、行为修正等。因为至今尚无特效药物能够完全治愈脂肪肝,所以不应过分依赖药物治疗。对于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来说,预防胜于治疗。对肥胖、酒精中毒等高危人群进行卫生宣教及干预,是减少脂肪肝相关疾病发生的关键。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警惕减肥、降脂以及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药物的肝肾毒性。这些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对于广告上介绍的所谓治疗脂肪肝的特效中药,应保持警惕,因为这些药方可能未经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长期大剂量服用中药也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等药源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是一种慢性疾病,且容易复发。患者需要长期接受以饮食、运动、行为修正等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药物治疗多为短期行为,疗程一般为6个月至2年。必要时,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结果进行按需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并尽可能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更多肝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您可以进一步和学习。毕竟,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对于脂肪肝这种常见疾病,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积极预防,科学治疗。
(***由实习编辑李杏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