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CT)诊断详解:
一、诊断要点:
1. 脑梗死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病,患者无明显不适。
2. 多数病例发病过程明显,呈现缓慢进展或阶段性特点,与脑部功能紧密相关。动脉炎、血液病等病症也可能引发此病症。
3. 患者在发病后的1至2天内,意识保持清晰或仅有轻微障碍。
4. 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明显。
5. 通过CT或MRI检查,可发现梗死灶,同时排除瘤卒中、炎症性疾病等,从而确定诊断。
6. 在诊断过程中,应详细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液病等,并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二、鉴别诊断:
需仔细区分以下疾病:
1. 脑出血:脑梗死与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有时颇为相似,极易混淆。但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与脑出血类似,不过起病状态及速度等病史资料差异显著。CT/MRI检查可明确区分两者。
2. 脑栓塞:起病急骤,常有心脏病史,栓子来源多样,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心病等,特别是合并心房纤颤的情况。
3. 颅内占位病变:某些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等也可能呈现卒中样症状,出现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CT/MRI检查可帮助鉴别。
三、治疗方案:
1. 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提高全民急救意识,认识到脑卒中的急症性质,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以获取最佳疗效。
(2)针对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进行综合保护治疗。
(3)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4)整体化观念:考虑脑与其他器官功能的相互影响,如脑心综合征等。重症病例需积极防治并发症,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并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5)对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时干预,最终目的是挽救生命、降低病残及预防复发。
2. 治疗方法:
(1)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迅速溶解血栓,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最佳治疗时间窗为起病6小时内。在此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关于尿激酶治疗及其适应症
对于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治疗涉及到将25万至100万单位的尿激酶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或0.85%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半小时到两小时。具体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某些情况下,如年龄小于75岁的患者、无明显意识障碍但有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者等,可以使用DSA监视下的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拴。这种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采取行动,因为越早治疗,预后越好。患者必须符合特定的适应症要求,包括发病时间短、血压稳定且无出血性疾病等。家属同意也是必要条件。这种治疗也存在一些并发症的风险,如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脑组织水肿等。在进行治疗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与策略
抗凝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在进展性卒中或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有助于防止再闭塞。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为了应对可能的出血并发症,应准备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拮抗剂。
脑保护治疗的综合策略
脑保护治疗的目的是在缺血瀑布启动前采取联合治疗措施,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问题进行治疗。这一治疗方法涵盖了多种策略,包括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药物等。自由基清除剂如过氧化物歧化酶和维生素E和C也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还可以考虑使用甘露醇、激素如21-氨基类固醇和类药物进行治疗。亚低温治疗也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这些综合措施旨在保护脑细胞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进一步的损害。
降纤与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选择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降纤治疗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也是脑梗死的治疗方案之一。降纤治疗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和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来抑制血栓形成。可用的药物包括降纤酶、巴曲酶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给予阿司匹林来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但在溶栓和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以增加出血风险。由于脑梗死急性期缺血区血管的特殊状态,血管扩张剂可能导致脑内盗血和加重脑水肿,因此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在脑卒中的急性期,使用影响能量代谢的药物可能适得其反。这些药品可能会使已经缺血缺氧的脑细胞耗氧增加,从而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的状况。专家建议在脑卒中亚急性期(病后2~4周)再使用此类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其他治疗方式值得。外科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并伴有脑疝征象的患者,开颅减压治疗是必要的。
一般治疗则更注重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这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进行心电监护、调整血压和血糖水平,以及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组建脑卒中病房,由多科医师共同参与。这种联合方式可以使病人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一般和特殊疗法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以恢复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
预防性治疗也不容忽视。对于已经确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应尽早干预。例如,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已经受到全球关注并广泛应用,它们具有肯定的预防作用。
神经细胞营养剂、外科治疗、一般治疗、脑卒中病房、康复治疗以及预防性治疗共同构成了脑卒中的综合治疗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医生和病人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