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最新知识
抗病毒已成为乙肝治疗的主流方向,各国的乙肝防治指南实质上已经转变为“抗病毒防治指南”。对于广大患者而言,了解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在医生考虑给予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全面评估和充分沟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医生需深入了解患者的既往情况、用药史、家族史、经济状况,与患者深入交流,明确治疗目的、可能达到的目标、疗程及用药注意事项。患者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是启动治疗的关键。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加重,这突显了患者依从性的重要性以及医生嘱托和管理的不容忽视。治疗前的动员和沟通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或ALT水平轻微升高(1-2×ULN),通常建议不进行特殊治疗,但需每3-6个月进行随访及肝癌标志物的监测。在治疗前,对于存在病毒血症反跳伴ALT上升或ALT为正常上限(0.5~1×ULN)且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应进行肝脏活组织检查。对于HBeAg阳性、ALT大于2×ULN且HBV DNA超过一定水平的慢性乙肝患者,以及HBeAg阴性且ALT或HBV DNA达到一定水平的慢性乙肝患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应在肝脏失代偿前尽早进行,否则需接受3-6个月的随访观察。
在抗病物的选择上,存在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如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比夫定以及拉米夫定等。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检查,包括ALT、HBeAg和HBV DNA等指标的检测。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还需特别注意肾功能的监测以及不良反应的观察。针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情况,也有相应的处理方案。
对于育龄期女性患者,如果未妊娠,应优先选择干扰素治疗,并在治疗期间避免妊娠。在口服抗病物期间如女性妊娠,可以选择继续服用妊娠B级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感染HIV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或干扰素等治疗。新指南针对合并HCV或HDV感染的患者也提供了相应的治疗建议。的药物如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在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出较高的抗病毒效果。
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患者的重要选择,而正确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则依赖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通过全面评估、充分沟通、定期监测和个体化治疗,我们有望为乙肝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在启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之前,对患者的HBsAg进行检测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在启动治疗之前应当采取预防措施,采用直接抗病物进行干预。这种药物的疗程应持续至免疫抑制剂或化疗结束后至少维持十二周。对于因HBV感染导致肝衰竭并等待肝移植的患者来说,治疗选择更为关键。应选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治疗,并密切监测HBV DNA的变化。
在防止移植肝脏的HBV再感染方面,拉米夫定联合低剂量的HBIG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治疗方案为:初始阶段,每日进行肌肉注射,剂量控制在-800 U,持续一周。之后,每月维持这一剂量进行长期治疗。作为一种备选方案,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的联合应用也被广泛考虑。
对于肝移植后期的患者(肝移植后至少一年),可以考虑采用阿德福韦酯替代HBIG进行治疗。这种替代方案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更为经济。对于所谓的“低风险”患者,在后期治疗中可以考虑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替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初次接受肝移植且供肝为抗-HBc阳性的患者,应当采取长期预防措施,选择拉米夫定或HBIG进行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应当持续不断,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的专业建议与策略,旨在为医生与患者提供清晰的治疗路径与参考依据。在面对复杂的医疗决策时,我们期望医患能够共同决策,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您在乙肝治疗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