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人 >>

慢性胃炎 中医的标准

女人 2025-06-29 00:35性感女人www.xiang120.com

慢性胃炎(以chronic gastritis称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不断上升。在50岁以上的群体中尤为常见,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胃黏膜上皮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持续侵袭,如药物、微生物、毒素以及胆汁反流等,引发的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虽然其确切病因尚不明晰,但病理过程却呈现出从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的渐进性发展态势。

炎症过程中,胃黏膜的再生改造伴随着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及坏死,导致固有腺体萎缩,从而形成了以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

慢性胃炎的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甚至在静止期可能无任何症状。但在临床上,患者常常因胃脘胀闷、胃痛、嗳气、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等症状而求医。对于临床诊断,主要依赖纤维胃镜肉眼观察和病理活检来确定。

在纤维胃镜下的诊断标准中,浅表性胃炎的表现主要包括:黏膜上附着不易脱落的增多物,冲洗后可见黏膜发红或糜烂剥脱。还有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以及红白相间或花斑等表现。萎缩性胃炎则主要表现为黏膜颜色改变,以及血管透见等症状。

从病理角度看,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固有腺体的萎缩、黏膜肌层增厚、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固有膜炎症以及淋巴滤泡形成等。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被归入“胃痞”“胃脘痛”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机体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侵袭所致。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如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痰湿中阻等,均会导致湿热内聚、气机阻滞。实痞以邪实为主,虚痞以正虚为主。在实际临床中,多见寒热夹杂、虚实兼见的情况。

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辨证分型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的主要证候包括胃院胀痛、嗳气频繁、嘈杂泛酸等。脾胃虚弱型则主要表现为胃院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等症状。

慢性胃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于患者而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中医临床证型: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

在中医理论中,证型的确定关乎疾病的精准治疗。针对脾胃疾病,尤其是涉及到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血等证型,我们需深入理解其主症、次症、舌象脉象等特点,以便准确诊断,有效治疗。

(1)脾胃湿热型:

主证:胃院灼热胀痛,口苦,尿黄,院腹痞闷,渴不欲饮。此证型表现为湿热内蕴脾胃,影响气机升降。

次证: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舌脉表现为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紧。

确定证型:只要具备主证两项,舌脉基本符合,或主证一项及次证,舌脉基本符合,即可确定为脾胃湿热型。

(2)胃阴不足型:

主证:胃烷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此证型表现为胃阴亏损,虚热内生。

次证: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胃粘膜干燥,粘液少,胃酸偏低。舌脉表现为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弦细。

确定证型:具备主证两项及舌脉符合,或主证一项及次证两项,舌脉基本符合,即可确定为胃阴不足型。

(3)胃络瘀血型:

主证:胃院痛有定处,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此证型表现为瘀血阻络,胃络受损。

次证: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舌脉表现为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确定证型:具备主证两项,舌脉基本符合,或主证一项加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即可确定为胃络瘀血型。

以上三种证型的准确辨识,对于中医治疗脾胃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医生需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便准确辨证施治,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实习编辑:陈占利)

上一篇:高压女性如何让学会自我松绑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