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临产前婆婆闹自杀
我是关欣萍,一名外企主管,今年30岁,来自农村。
尽管我与我丈夫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立足,但我家乡的情感和亲情始终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和丈夫刚谈恋爱时,我们的父亲得知对方的出身背景与我们相似,他对这个未来的女婿非常满意。他认为,相似的经历和背景可以增进我们的亲切感,也能避免由于家世背景差异可能产生的风险。但父亲的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
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我们的家庭与婆婆家产生了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邀请农村的亲戚朋友来参加我们的婚礼。除了婆婆之外,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因为父母的那一辈都是农村出身,现在独子大婚,自然应该邀请亲戚们共享喜悦。婆婆却坚决反对,她认为邀请农村人来参加如此正式的场合是“脏班子”,会让丈夫在单位被人耻笑。我真的没想到婆婆会有这样的想法,她在农村生活了近三十年,却在城市生活中仅仅过了二十年就对自己的家乡人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偏见。
尽管我们努力向婆婆解释,试图让她理解我们的处境和想法,但她始终无法接受。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以多数服从少数的方式,否定了婆婆的建议。婚礼那天,乡下的亲戚们不辞辛劳地赶来参加,有的甚至赶了六、七个小时的车才到达重庆。看到这一幕,公公感动不已,但婆婆却对此感到不快,她刻意回避那些“乡下穷亲戚”,只与城里的“领导们”应酬。
公公去世后,我为了照顾婆婆搬到了婆家。住到一起后,我才发现婆婆的生活习惯如同她的身份一样“娇气”。在我们的认知中,有些东西是健康营养的,但在婆婆的眼里却成了禁忌。无论我和丈夫如何解释,婆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养生”哲学不愿改变。
尽管婆婆有时挑剔难伺候,但我始终把她当作半个“妈”对待。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与她拉近关系,无论是谈论各种话题还是在饭桌上套近乎,但婆婆始终保持着扑克脸,让我无法捉摸她的心思。
在我怀孕七个月时,我搬回了娘家准备生产。这时,婆婆却突然病倒了。在照顾她的过程中,我尽我所能去照顾她、关心她。在我产前一周的时候,却接到了老公焦急的电话,说婆婆竟然喝自杀了!这个消息让我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婆婆在这个时候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在我匆匆赶到医院的时候,婆婆已经苏醒过来。她虚弱的躺在床上,周围是疲惫的家人和沉重的氛围。老公一字一句地询问:“妈,我们对你不好吗?”婆婆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轻声说:“不是,你们每个月都给我足够的零用钱。”面对家人不解的目光,婆婆终于开口:“这两个月你们忙于照顾媳妇,还要照顾我,我不想成为你们的累赘。”说完,她再次沉默不语。
面对这样的情境,我愤怒了。结婚以来,我第一次对婆婆发火。我哭着对她说:“妈,你不是小孩子了,就算我们疏忽照顾你,也不应该选择自杀这种方式。你要为你的儿子、还有即将出世的孩子想想。如果你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你让老公怎么面对外界的议论?你忍心让你的孙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奶奶的陪伴吗?”婆婆听后泪流满面,却依然没有回应。
经过检查,我们发现婆婆患上了疾病。但我们全力照顾她,邀请她出去旅游、散步、交朋友,甚至主动为她介绍伴侣。婆婆坚决拒绝就医,让我们束手无策。
现实中的故事与电视剧《双面胶》中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在电视剧中,儿媳怀孕后享受到的是“母凭子贵”的待遇,回家有婆婆迎接、有安静的睡眠环境、有水果和美食伺候。现实中的关欣萍却要挺着大肚子和父母一起照顾生病的婆婆。康复后的婆婆却因为性格问题转不过弯来,在关欣萍临产前一周闹自杀,这无疑给关欣萍和老公带来了深深的伤害。
在我与关欣萍交谈中,她告诉我:“婆媳关系并不是难题,关键在于理解和包容。以前我和婆婆的关系虽然谈不上亲密,但也相安无事。但现在,婆婆的自杀行为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她对婆婆的行为感到非常不解和失望,甚至影响到了她和老公的感情。
记者手记中提到,关欣萍的婆婆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最荒唐的事儿。对此,我只能评价这位50多岁的老人有些任性。她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那么对于关欣萍和她的婆婆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理解彼此的感受和处境。亲如母女的婆媳关系不多,但彼此尊重、理解的婆媳关系却很多。面对这样的情境,我们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来化解矛盾。对于关欣萍来说,她需要放下心中的芥蒂好好照顾即将出生的孩子;对于她的婆婆来说,她需要理解家人的关心和爱意并非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要靠自己去感受去珍惜的;而对于老公来说他需要在婆媳之间做好“双面胶”的角色促进婆媳之间的关系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下去只有这样一家人才能和睦相处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