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强迫自己究竟为哪般?
几乎每一个患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让人心痛的生活经历。那些经历,如同暗流涌动,不经意间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对于许多人来说,当面临可能触发过去伤痛的情况时,我们的心理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机制表现为一种过激反应,让我们重复某些动作或想法,以此寻求心理的平衡。
实际上,这种反应是人类与生活中困扰抗争的表现。我们内心深处的压抑性遗忘内容,往往是强迫症的症结所在。解开这个症结,就等于找到了治疗强迫症的钥匙。那么,如何找到这个症结呢?那就需要我们去那些不愉快的回忆。
以阿莲为例,她的办公桌整洁有序,对每项任务都严谨认真,这看似是一种好习惯,但过度的整洁和严谨可能是一种强迫个性的表现。就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副教授谢海燕所说,强迫症在大都市的白领中确实相当常见。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可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脑海中不断重复的歌曲,或是出门后担心是否锁了门、煤气是否关好等。这种轻微的强迫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过出现,如果这种强迫现象只是短暂且轻微,不会引发强烈的焦虑感,那么它只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那么,怎样才算是强迫症呢?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患者可能反复思考某些想法或疑虑,或者反复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行为。这些强迫症状和焦虑就像一对双胞胎,常常伴随着明显的焦虑症状。
强迫症的心理根源主要源于恐惧。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那些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都可能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以洁癖人群为例,他们由于害怕受污染,在这种强迫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他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洗手、洗衣服、消毒杀菌,即使知道这些行为没有必要也无法控制自己。谢海燕指出,这些行为往往源于不安全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经常吵架、留守儿童等。这些成长环境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导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在城市中,强迫症患者往往习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事追求完美和细节,容易感到焦虑和苦恼。体系化的思维和高强度的工作容易造成身心疲惫,也容易形成公式化的反射依赖。在受到上司苛责的工作环境里,个性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工作隐忧。当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或长期身心疲劳时,都可能触发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的症状。
强迫症患者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他们试图通过强迫自己来避免那些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想法和行为,但却往往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循环中。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根源,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