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健康新闻 2025-06-28 20:30健康新闻www.xiang120.com

颈动脉是连接大脑与心脏的关键动脉,负责输送富含氧气的血液至脑部。一旦老年人出现颈动脉狭窄,便意味着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能引发一系列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脑供血状况,缓解相关症状,并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治疗策略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而定,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一、内科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是颈动脉狭窄的基础治疗方式,目的在于减轻脑缺血症状,降低疾病风险。这包括控制现有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具体措施包括:

1. 降低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限酒。

3. 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药物,以降低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

4. 改善脑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5. 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动态监测病情进展。

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脑卒中。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是预防和减少TIA发作的标准手术方法。自1954年实施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并发症逐渐减少。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内科药物疗法。对于轻度狭窄患者,手术的风险可能超过其带来的益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并发症包括围术期脑卒中、死亡、脑神经损伤等。

三、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创新的医疗技术,特别是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

1.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一种成熟的血管再通技术。它通过充盈球囊对狭窄段血管进行由内向外的挤压,以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

2. 相对于其他血管疾病,PTA在颈动脉狭窄的应用进展较慢,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复杂性和对并发症的担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PTA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不断提高。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通过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颈动脉PTA开始进入临床应用阶段,逐渐替代CE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选择。PTA虽然疗效显著,但其术后并发症再狭窄的问题也备受关注。尽管关于再狭窄的文献报道尚不丰富,但综合资料分析,其发生率在5.0%~16.0%之间。再狭窄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光滑的纤维性内膜增生,不易形成栓子,且术后可重复进行PTA治疗。除了再狭窄外,PTA的并发症还包括栓子脱落引发的TIA和脑卒中、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撕裂、动脉夹层及血肿等。

颈动脉支架成形植入术作为一种替代疗法,在治疗血管狭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术中内膜撕裂、术后血管弹性回缩及再狭窄等问题仍然存在。对于偏心性斑块,球囊的支撑作用有限,易导致受扩张段血管发生弹性回缩。单纯球囊扩张的再狭窄率高,对于严重环状钙化性斑块,扩张过程中需要较高压力,易形成动脉夹层。而颈动脉支架的植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疗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受到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关注。对于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学会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原则,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提供了参考。目前,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技术成功率高于98%,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说明该手术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想确定其在治疗颈动脉疾病中的真正价值,还需要观察其远期疗效。

近年来,为了减少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栓子脱落造成的TIA、脑栓塞的发生率,术中脑保护装置开始被广泛应用。该装置能够防止操作过程中血管壁上脱落的碎屑随血流进入颅内,降低术中脑栓塞的风险。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

将PT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CE进行比较,各有优缺点。PT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相对于CE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全麻,适用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病变不局限于颅外段颈动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可治疗颈动脉、椎动脉、冠状动脉等多处病变。PT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潜在的栓子来源未消除,长期效果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三种治疗方法各有特点,应当继续深入研究,为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手段。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