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 学学英国怎么防
中国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健康挑战,据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且慢性病负担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下人群。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慢病井喷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英国在慢病防控方面的措施。
英国在慢病防控上的努力可谓细致入微。为了控制食品中的盐分摄入,英国在食品外包装上巧妙地设置了红、黄、蓝三色灯系统。这一措施的核心在于提醒消费者注意加工食品中的含盐量。红灯代表高盐食品,黄灯代表盐量介于高低之间的产品,而蓝灯则意味着食品是健康的低盐选择。这样的标识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英国深知含糖饮料对孩子们的健康影响,因此下令所有销售可乐、雪碧等饮料的机器必须远离学校,以确保孩子们远离这些诱惑。这一举措无疑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健康饮水习惯,让家长们松了一口气。
不仅如此,英国在城市规划中也融入了健康理念。在修路时,他们考虑的是道路建设是否有助于居民运动,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出门就能开车。这种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旨在鼓励居民多走路、多运动,从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的努力,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体能消耗过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他建议人们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锻炼。合理的膳食同样重要,王陇德提出了著名的“十个网球”原则:肉类、主食、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以及每天所需的鸡蛋、牛奶、坚果和豆腐的量都应得到合理控制。
在这个慢病高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学习并实践这些有益的生活方式,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我国面临着脂肪摄入量过多的问题。据王陇德所述,目前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已经达到了32.9%,其中猪肉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推荐的上限。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指导,重新调整我们的膳食结构。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大力倡导平衡膳食的生活方式。中国的膳食模式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量地摄入动物性食物。我们还要增加果蔬类、大豆类和奶类的摄入。这样的饮食模式不仅有助于我们保持健康,还能预防一些因膳食不当引发的疾病。
郭晓蕙提到,以糖尿病为例,患者通过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以及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运动,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这样,患者就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认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可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现在,可穿戴设备已经在健康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计步器到血糖血压监测器。在社交平台的帮助下,这些设备极大地拓展了健康服务领域,使人们可以通过相互督促和鼓励来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样的改变对于个人健康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面对我国居民脂肪摄入量过多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个人做起,改变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健康带来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