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当今心理学中所提及的“人格”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它描述的是那些具有相当统合性与持久性的心理特征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体现了个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展现出来的“社会自我”。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里的“人心”应当被理解为个体的人格。刚出世的婴儿并无特定的人格,他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然而随着成长,他们的人格会展现出千差万别。有的成为伟人英雄,有的则沦为恶棍罪犯。那么,人格是如何形成并呈现出差异的呢?什么是合理的人格?人格是否可以自由塑造?这些问题都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而佛学也对此有着独特的解读。
关于人格的成因,西方心理学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人格特质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二是认为人格是通过后天环境和学习形成的。与此相比,佛学则持有一种平衡的观点,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根”与“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指的是人天赋的秉性,是人格形成的根本和起点。从唯识学的角度看,天赋的根性实际上是阿赖耶识中所藏的心、心所种子以及部分异熟果。
虽然人格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佛学认为,遗传因素以及成长环境都是宿世的业力所感得的异熟果。心、心所种子是宿世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习气,具有生起同类心理活动的潜在力量。这些种子需要在后天的生活中得以表现,同时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熏染。人格是一个不断受熏、不断塑造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自性。
西方人以不同的角度将人格归纳为多种类型。而从佛学的角度看,天台宗的“一心十法界”最能代表佛教的人格类型。“一心十法界”意味着每个众生的心识中都具足十重法界,这些法界从主体方面讲,涵盖了宇宙中从低到高的一切有情。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言行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人格,可以分为从地狱到佛的十大类型。
在佛法眼中,以侵犯为特点的地狱型、以索取为特点的饿鬼型、以愚痴为特点的畜生型等三类人格是人性的堕落,并不合理。合理的人格应具备有理性、能按人伦道德以理制情、自他两利的特点。而在大乘佛教中,合理的人格典范便是菩萨型。这类人具有大悲心,全身心投入到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事业中。他们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智慧等品质。中国佛教界所奉的四大菩萨以及经中的其他人物,都是菩萨型人格的典型。
从先天的角度看,如心心所种子、遗传因素、生理机制、生活环境等,人的人格形成有其被动的一面。然而从心灵具自由意志和智慧抉择力的角度看,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角度看,人格形成也有其主动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和修养来塑造和提升自己的人格。这也是佛教所倡导的一种自我修行和超越的理念。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种人格的种子,这种种子蕴含着人天型人格的所有要素,具有十法界所包含的佛性,本质上是佛。现实社会的教育、文化和宗教教化,为这种种子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养分。每个人都有选择和塑造自己人格的自主性和自由,可以自我完善和提升。对于家长、学校和社会而言,他们有责任引导、教育儿童、青少年塑造良好人格。在佛学看来,成年人的人格完全是自己塑造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塑造为何种人格,是成为地狱饿鬼还是成佛,关键在于个人的认知与见解。众生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命运和人格,在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同。那些形成下劣人格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被贪欲、执着所迷惑,忽视道德法纪,肆意造作恶业。而具有正确人生观和理想的人,能够自我约束,追求善美,提高精神境界,塑造人天型的人格。更进一步地,通过修行佛法,思考存在的问题,亲近善友,获取佛法的正见正信,可以塑造出更高尚的菩萨型人格。
树立正见被强调为做人的首要任务,也是学佛的基石。从地狱型人格到佛陀型人格的转变,是一个从执着于自我到逐渐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教化、他人的帮助和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外部因素,对人们人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学佛修行的实质,就是自我塑造一个合理、理想、完美的人格。太虚大师曾以一首偈语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这意味着成佛的最高理想需要从完善人格开始,学佛的过程就是完善人格的过程。按照佛教的教义,人们应该首先从人型人格开始塑造,遵守五戒,做一个合格的人。在此基础上,再向更高层次的人格晋升。若要成为圣贤,需要按照天乘正法修行十善,净化自心,服务社会。若要塑造成菩萨型或佛型人格,需要修行六度、四摄法等。在这个过程中,《金刚经》所教导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是获得菩提的根本智慧。
塑造完善的人格虽然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化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教化体系如佛教等肩负着引导民众塑造良好人格的重任。社会道德风气、文化水准等也对公民的人格塑造起着巨大作用。国家和社会教化体系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作用,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育良好的公民人格。在浩渺的佛理世界中,《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以其独特的教诲为居家佛教徒指明了方向。该经典着重规诫所有信仰佛教的在家修行者,他们的责任并非仅限于个人的修行,更在于发挥菩提心的力量,引导教化周围的世界。对于众生中的不孝顺者,应耐心劝导他们回归孝道;对于智慧尚未开启的众生,以智慧之灯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对于心胸狭窄、过于吝啬的众生,要鼓励他们慷慨布施,懂得分享;对于脾气暴躁、易于愤怒的人,则要教他们学会安忍和包容;对于那些懈怠懒散的人,应激励他们以精进的态度面对生活。而那些在经济或健康上遭遇困境的众生,更应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帮助,给予他们必要的周济和医药。成为众生的保护者和归依处是每一个居家佛教徒的使命,否则便是失职。而那些能够深刻领会这一精神的大菩萨们,更是会受到诸佛的赞誉。
在世俗社会,作为公民参与政治、治理国家,本是大菩萨们的事业。若能够以佛法中的正法引导国民,激发他们的向善之心,实现以德治国的理想,其功德将无量无边。相反,如果不能承担起教化国民的责任,导致社会风气不正、人民品质下滑,那便是严重的失职。这样的领导者,无法成为众生真正的依靠。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一个居家佛教徒都应该铭记《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的教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仅要注重个人的修行,更要发挥菩提心的力量,引导教化周围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佛教的精神和价值,成为诸佛所赞叹的大菩萨。(责任编辑:蒋辉)